“中国尊”项目中的BIM技术应用实践
——访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能钧
2014-09-05
>>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能钧
“一个新的技术,从科研中心,从实验室走向实践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管理的问题,流程的调整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尊’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一见面,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如是说。
“中国尊”项目希望把它建成一个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全球著名同时又具有灵魂的超高层的建筑精品,这是一个宏大目标。那么为什么制定这样目标?中国尊项目受工期的限制,业主是通过做进度计划进行推进。还受成本的限制,在项目实践中成本是通过投资计划控制。“中国尊”项目是在北京的CBD核心区,CBD核心区总建筑270万平米,地下空间50万平米,位置在中央电视台的斜对面。“中国尊”高度达528米,其基本的业态是写字楼,顶层上带有观光,将来可以举办高端客户的商务活动。
“目前‘中国尊’Z1期到Z4期目标已经明确,Z7期也已经明确了,只有Z5、Z6的客户还在谈,还没有确定,这个大楼的特征是已经有清晰的用户,有点类似定制,不存在招商和商业推广。”罗能钧介绍说。
在“中国尊”项目BIM启动过程中,2011年的11月7日开了公司的第一次BIM启动会。罗能钧回忆道;“2008年我开始接触BIM技术,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在应用,但是没有看到一个项目是全国性的应用。那时我们有些困惑,我们担忧软件技术是否成熟,实施队伍能不能用这样的技术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成果。”
当时有人告诉罗能钧BIM应用其实已经很清晰,BIM的价值点有24项,这个项目可以在这些点里面选一些落实。但是由于第一次使用BIM,罗能钧及其团队也不知道哪一个点是真正的价值,于是罗能钧提了一个笼统的目标,这个项目不是为了BIM而BIM,一定要让这个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中国尊”项目上,BIM技术要能实现加强建设的进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在应用方面,罗能钧也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够在“中国尊”项目上起到好结果,在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中进行推广,在深度、光度和系统性上,打造国际的先进水平,罗能钧及其团队在做了很多的调研以后进行了一个定位。
在过程中间,项目组又一次明确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因为那时候非常流行设计师完成设计后,再找人翻译成BIM,BIM很多时候是用来营销的,而不是用来提升项目的价值。”罗能钧解释说,所以当初我们认为BIM未来肯定是一个提升企业价值非常有效的技术。有人认为BIM是革命,至少是管理流程的创新。当时项目组提出BIM技术要整体策划,分布实施。
作为业主如何来判断通过使用BIM技术节省多少钱,节约多少工期?“其实是很难评估。”罗能钧答道,“因为BIM是一个机会成本,成本工期与团队有关,与施工机械有关,与设计团队有关,还与施工的实施团队有关,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很难说使用了BIM之后能省多少钱,节约多少工期,只能进行趋势的判断。”然而,超高层建筑实施过程中,目前在国家的建设管理体制下,普遍工期长,需要进行分段施工,否则仅设计就需要5年,然后再招标,整个周期太长。过程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设计与施工的协调,设计内部各专业的协调,参与单位之间的协调。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除了通过合同,企业关系,管理流程解决以外,业主其实还需要比较好的协同技术,BIM确实在这些方面带来很多好处。
实现BIM要在同一个规则下
有越来越多的项目从招标开始就提出了BIM的要求,但没有对应的商业支持,导致最后走向了形式主义。“我们当时引进BIM时候,做了一个评估和大量的调研,我们认为新技术的引进不仅仅要业主受益,应该是共赢的,设计方使用这个技术提高了品质,也培养了设计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我们要评估完成这个设计需要多少工作量,引进新技术要增加多少工作量,买电脑、买软件要分开。业主不要以甲方的优势压制合作伙伴,要想到他们的收益。BIM技术由业主推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目前业主是参与设计、采购、施工以及运维各个环节的,能够从整体来看BIM。”罗能钧说到。
在“中国尊”项目中,由于BIM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在项目上制定了个规则,就是项目的所有参与方都要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共同建模,共同传递模型,共享数据,规范流程,对文件的命名,管件的延伸做详细的规定。“各个设计院的工作方式不一样,系统也不一样,因此要统一。由主要的设计团队成员一起商量,主要的模型谁来完成,谁就最有发言权,根据工程量决定。同时大家一起调整工作方式,要有共同的规则。我们开大型协调会议已经十几次了,每一次都会进行沟通,因此这个规则不是业主导向,而是各方共同完成实施导则。”罗能钧解释道:“我们设计总全投方是北京建设设计研究院,每个设计院都有各自的设计习惯和设计思路,都要做一些规范。北京院是牵头方,也将是设计模型的主要完成方,他们的规则将决定了‘中国尊’项目设计的80%。其他的设计参与方,都按照这样的规则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中国尊”项目中,项目组认为完全用三维技术做设计是不可能的。所以项目组要求二维和三维模型的图纸差距不要太大,要同步。业主推荐商务支持,因为当时实行BIM模型很多业主要求承包商做BIM模型,没有商务支持。因此“中国尊”项目组是花费上千万元的资金支持项目团队做BIM模型。
对BIM的理解不断升级
BIM是信息的管理以及模型的建立,罗能钧认为业主的重心在于管理模型和管理信息。在BIM技术推广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清楚项目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参与方在这项新技术里面,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三方中,中信投资是一个设计总包的联合体,在国际简单的三方体系,植入中国项目管理的时候,因为甲方建设管理法规的约束,需要进行设计管理的创新。
罗能钧构建了一个体系——BIM管理体系,业主要管的就是设计模型、施工模型,将来如果可能,还会对运维的模型进行管理。施工做成的模型要交给北京院进行协同,写成一个总模型,最后业主是请了BIM公司CCDI协助业主共同审核,罗能钧团队认为这个模型合理以后,移交到下一个阶段。
施工阶段的BIM模型,由施工总包负责,整个模型有总分-总分的过程。总就是设计阶段移交到施工阶段模型后有一个模型的交替,施工总包接到模型后,分给土建、钢结构等专业模型,汇总到总模型里面,再分建出来,变成最后进入现场、指导现场的施工模型,这是一个流程。整个的施工过程完成以后,跟原来的设计模型进行比较,选择整理运维数据基础。
大型项目初步设计以前,甚至方案设计都是外方设计公司完成,设计移交中间有一个沟,施工总包不用做设计,这中间又有一条沟,这两条沟之间阻挡了BIM的应用,业主要在管理流程上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中国尊”希望设计阶段完成对设计模型的可施工性分析,能有施工总包的专家参与进来。如机电,在机电总包进来以前,已经完成了机电的可施工性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
“设计数据是为了设计各专业的协调。设计模型是不是可以完全的用到施工模型,设计模型变成施工模型,哪些数据要做调整,哪些数据要补充,哪些数据要出去?设计模型完成后我们的运维管理,都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罗能钧进一步解释说,“协同非常简单,1+1大于2,而1+1小于2就不是协同了。协同就是协作,有清晰的分工才有协作,如果没有清晰的分工这个协作也是不成立的。分工是大家都做职责范围内的事,然后所有的都汇聚在一起才叫协作。因此,协同前期是工作界面一定要清晰。这个项目是高端项目,我们面对的都是成熟的承包商,不是借我的项目来进行探索摸索,我们绝不能进行探索,一定是成熟的。超高层集中度比较高,能做的就是那几家,塔吊的机械目前也就是三、四家,不像普通工程有上千家。建筑设计就是这么三、四家,所以他们的分工就很清晰,所有的专业都是这样。这个项目说它难就难在工期长,投资大,简单在它的资源是相对集中的。协同就是分工清楚,界面清楚,建立合同关系。我们在项目管理上讲的理念是单一项目主体,国外是开发商、施工承包,设计采购施工一条龙,动力第三方是工程师,是有职业约束的,非常清晰。”
项目组希望BIM技术能够对“中国尊”项目整体建设有一个质的提高。罗能钧期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项目数据管理的问题。罗能钧认为三维技术引入项目管理,如果数据有用、有序是非常有价值的。BIM导则也是的,希望所有参与方都把它作为一个工作的准则,如果不按这样的准则设计,没法进行模型的设计。如果做不到这样,方案永远放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