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品记录历史传递正能量
2014-09-05张芸
2012年,我创作的长篇电视剧《古村女人》,在央视及四个卫视黄金时段播出,好评如潮,获得了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第四届新农村电视剧金牛奖,实现了江西省长篇电视剧“金鹰奖、金牛奖”两个大奖零的突破,并且在新农村电视艺术节上,我获得了本届唯一一个最佳编剧奖,在全国电视剧最高领奖台上为江西赢得了荣誉。作为《古村女人》的编剧,不知是随着《古村女人》轮番播放,还是凭着剧情催人泪下之效,一时成为媒体追逐报道的对象,其实,我只不过是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常年在农村和基层生活工作,熟悉这方水土,了解乡野风情,当过工人、农民、教师、县城建环保局局长、副县长、宣传部部长和政协主席等,这些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现成的、丰富的素材和感知。凭着对写作的喜爱与执着追求,抱着对家乡的情义,对农村和土地的热爱,追求用真情实感书写生活,用作品抒发心灵感受传递正能量,坚守着我30多年的文学创作之路,寻找着我少时萌发的文学之梦。一步步走来,有痛苦有成果,有乐趣更有艰辛。我深切感受到,要当好一个作家,就一定要在“爱、勤、恒”三字上努力跋涉、奋力攀登,才能有收获,见成效。
创作要贯穿一个“爱”字。
我出生在安义县城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排行老三,当时父母子女多,生活困难,我运气好,生活虽清苦,可长辈们都喜欢我,甚至有时还宠着我,给我多于其他姐弟的爱,让我养成了一个大胆泼辣,想干就要干好的性格。家庭文化教育氛围浓厚,使我自小就崇拜文人墨客,觉得他们真了不起,一看诗词文章戏剧,就能让我精神愉悦、心旷神怡,在脑海里产生许多意境和想象。从此就心怀文学创作之梦,开始学习题诗答对、研究对仗平仄,有时到痴迷状态。走村串户之时,每家门上的各式对联是我背诵的流动书本和风俗画廊,兴趣来时,随处一蹲,即成诗词,给同学好友观看,并绘声绘色解释一通,获得共鸣和称赞,喜形一色,手舞足蹈。之后,我的作品开始见于报端和刊物,经常与文友论道唱和,从此作诗、写歌、撰文、编故事、写剧本,赚得了“才女”的别号。
我热爱生活,不仅仅是生活美满幸福无忧,而是生活是那样纷繁复杂、坎坷曲折,甚至有时痛苦绝望,可谓酸涩甘辛、五味杂陈。但我觉得,短暂且漫长的人生过程,多样且丰富的生存状态,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能变成文字和故事的生活!我憧憬从多角度看待生活,反映生活,从攀登生活之山的感受来对待生活,通过作品来阐述生活,描写生活。我把经历和感知的生活过程,当作剪辑过的人生人性,记录生活历史,传递社会正能量。记得,一次无意推窗展目,见一老农穿蓑戴笠在扶犁耕田,细雨蒙胧,水溅涟漪,鞭哨吆牛,声声入耳,灵感一动,创作了意境自然淳美的诗歌《耕春》获奖。
我的创作离不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它古朴深厚,生机盎然,碰撞和变更始终是我创作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也是我创作的责任和担当的原动力。我高中毕业,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农场插队,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摸黑耕农田,几经艰辛,有了份在家乡的工作,弥足珍惜,敬业之余,就是挤时间写作,把自己所见所闻和工作感受凝于笔端。
1996年在庐山参加全省宣传工作会,省委领导要求各地创作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争创“五个一”工程奖。当时,我省还没有拍摄一部现代农村电视剧,受启发的我,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既然没人写,那就我来写。那段时间读了很多剧本和有关资料,创作了《小溪弯弯流》,完成了我的第一部电视剧的拍摄。有幸的很,1999年6月获全国优秀短篇电视剧展播奖,2000年获江西电视台优秀电视剧奖。电视专题片《新疆之行》获南昌电视最佳作品奖。1998年,我以西部开发为背景,以实现江西与新疆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西部发展为主题,前住新疆创作拍摄了当时全国第一部反映西部大开发的电影《西行》,2001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入选作品。2001年12月获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西电视台优秀电视剧奖。该剧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放。
我有着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和深厚的农村情感,创作拍摄的影视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家乡、农村为题材。江西的故事、江西的景、江西的风俗,甚至音乐、歌曲、语言、演员等,力求江西风味,大胆启用本土人才。虽然力量微弱,但努力了、争取了,做到了,可算我对生我养我之地的些许回报吧。
创作要做到一个“勤”字。
业精于勤荒于嬉,写作要脑勤、腿勤、手勤,勤于思、勤于跑、勤于写。风土民情、世事百相、民风民俗,要多听、多看、多记。精典名言、精彩片段、传奇故事要随记入本,咀嚼品味。创作《美加印象》、《澳洲掠影》等,我拍、摄、撰集于一身,不厌其烦,弄好为止。为了创作拍摄电影《西行》,利用假期三次前往新疆,忍耐不适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带病深入牧民毡房和边防哨所等地体验生活,收集详细的一手资料和原生态照片,回程的火车上就开始整理素材,构思创作。写电视剧《古村女人》,我走访了20多个家庭,约谈了30多个不同年龄段的农村妇女,查阅资料,记录传说故事等,用掉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为剧本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每部电视剧本完成后,我都要听取意见,反复修改。拍摄过程中,我都要与导演、演职员商讨剧情、策划部署、组织协调、事必躬亲,一直忙到全部完成才安心。2000年,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反映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古村故事》。由著名导演高希希出任导演,在江西安义千年古村群拍摄完成。获农村电视剧神农奖。2001年至2010年,又连续创作了两部长篇电视剧《天井》和《古村女人》,反映了赣商的发展轨迹和当代农村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剧本2008年参加南昌市首届六大景点优秀文艺作品全国征集评选活动,双双入选。其中《天井》荣获电视剧类三等奖(一、二等奖空缺)。2013年,创作的26集电视连续剧《古村·天井》获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江西省优秀文学剧本、长篇小说、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优秀电视剧剧本奖。目前至今已创作发表诗词歌曲200多首,论文50余篇、影视剧11部。其中获过全国、省市奖项有30多次。出版发行了《古村女人》《小溪弯弯流》《西行》《古村故事》影视剧光碟,制作发行了个人创作歌曲磁带《献给祖国的歌》和MTV影碟《南昌,美丽的英雄城》。2013年出版发行了90多万字的《张芸作品选》上下集。
创作要坚持一个“恒”字。
搞文学创作没有恒心,就不要去做这件劳心费力的苦差事,否则就会难以坚持。为了创作,我放弃了许多业余时间,有时写得高兴,昼夜不分,腰酸腿麻也不放手。为了作品的真实,一有时间就深入街道巷尾百姓家中,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要把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个通透见底为止。不仅如此,还得有双独特的慧眼,仔细观察、细心思考,才能迸发不一样的创作灵感,构思扣人心弦的剧情,描写真实生动的细节。在我的作品中,如换亲、知青下放、打工、创业,包括哀怨的唢呐、茂盛的古樟,洗衣的水圳、吱扭作响的独轮车、石板嶙峋的古村道、古老的门棂天井、起伏连绵的红壤丘陵等等,都是我耳闻目睹细心品味精心设计的故事和场景。作为创作者,我不仅编写剧本,而且还经历了每部电视剧形成的全过程,深深地感受到,文化创作与文化产品形成的艰难与不易。我写《古村女人》用了3年,稿纸用了一叠又一叠,筹拍用了2年,影视公司谈了一拨又一拨,从创作到筹拍再到最后的制作完成,可谓是费尽了心血和周折。卖片与参评也是压力与艰辛并存。因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拍摄当下并不看好,都说难写难拍难卖,写了拍不了,拍了播不了,播了卖不好,以致造成银屏上南方现代农村电视剧鲜有看到的局面。艰难之时,也有过委屈,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我还是咬住青山不放松,坚持下来了,凭着为家乡、为江西争光的执着精神和要做就做好的想法来创作拍摄这些电视剧。当我在北京和长沙走上金鹰奖、金牛奖的领奖台时,央视大屏幕上播放“以江西本土文化为基调,以江西安义古村生活风貌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本素材拍摄的《古村女人》,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解剖大时代,释放正能量,为观众秀出热乎乎的乡村爱情,留下沉甸甸的家国记忆……”时,我就像拿了奥运会金牌一样的激动和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与辛劳都是值得的,能在那种场合那种环境中听到自己家乡的名字,我深感骄傲与自豪,更加坚定了我为弘扬家乡文化致力本土创作的决心和信心。
纵观我的追求文学之梦,一路走来,虽有一点成绩,取得些许成功,我觉得终归是爱好使然、责任使然、坚持使然。因我内心时刻向往、崇敬着“文章千古在”那句话的含义,要让后人通过优秀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且给予教化和启迪。只有这样,你的创作才真正承载记录历史弘扬正能量的责任和担当。我先后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诗词学会会员。2009年,凭两部电影获奖的创作事迹入选《南昌与中国电影》一书“俊采星驰”篇,并受邀出席第十八届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2012年,我出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13年当选为江西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目前《古村·天井》、《古村女儿》已和北京东方全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古村女儿》正在筹备拍摄。2013年10月,我创作完成了反映了林业改革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26集长篇电视剧本《山乡绿梦》,已着手创作跨越两个世纪、历经多个时代的电视文学剧本《古村桃花》,为继续追寻文学创作的美好梦想而努力。
我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基层,今后我会继续把创作的视点放在农村,努力打造古村系列文化品牌,要记住农民的情,不忘土地的根,要通历史文脉,接家乡地气,用手中的笔尽情书写这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创作出更多反映本土特色的优秀作品,写好身边的故事,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把江西人的独特精神展现出来,把江西的美好形象宣传出去。我真切地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充满江西元素的本土影视剧走向全国,成为宣传江西的一张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