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人工授精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4-09-04王茜范解放陈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7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心理治疗不孕症

王茜 范解放 陈帅

心理干预对人工授精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

王茜 范解放 陈帅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人工授精(IUI)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0例拟行IUI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率,心理干预2周后再次测评, 比较心理干预前后评分差异。结果 心理干预后患者SAS[(32.41±7.48)分]及SDS[(30.02±5.28)分]评分及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率均较心理干预前(40.23±9.45)分、(35.42±7.14)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IUI患者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

人工授精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近年我国不孕症呈上升趋势, 发病率约7%~10%[1]。不孕症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后果, 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缺乏自尊、人际关系困难和性不满[2],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疗效, 因此, 心理治疗已成为不孕症治疗不可忽视的内容。2001年, 英国已将心理干预作为不孕症治疗的正规流程之一[3]。但我国对不孕症尤其是人工授精(IUI)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还很少, 缺乏系统规范的方法, 迫切需要探讨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本研究通过系列心理干预, 尤其是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明显改善了IUI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 将本院生殖中心拟行IUI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男方轻中度少弱精症;女方无精神病史;至少一条输卵管通畅。患者不孕年限1~10年, 平均年限(3.47±1.02)年, 年龄22~38岁, 平均年龄(32.37±4.61), 其中原发不孕70例(70.0%), 继发不孕30例(30.0%)。

1.2 方法

1.2.1 心理评定采用SAS及SDS自评问卷, 总分>50分为焦虑(抑郁)症, 分值越高, 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 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 2周后再次评分, 比较心理干预前后评分及焦虑、抑郁症发病率, 评价心理干预效果。

1.2.2 心理干预包括 ①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4~8例一组, 小组间相互影响, 让助孕成功者讲述助孕的心路历程及不良心理状态给不孕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恢复患者信心。针对婚姻和家庭出现问题的患者, 以家庭为单位, 强调夫妻同治, 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沟通和支持。②做好宣教及医患沟通, 通过办不孕症学习班、座谈会等, 使患者正确认识不孕症病因及治疗过程, 减轻心理压力, 做好医患沟通交流, 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③传授调整心态的方法, 具体讲述自我调整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增强患者对不良事件的适应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④个别焦虑抑郁症严重患者, 配合专业心理医师针对性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症发病率 100例IUI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症分别为42例(42%)和20例(20%), χ2=11.31, P=0.001;抑郁症分别为32例(32%)和17例(17%) χ2=6.08, P=0.014, 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心理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心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x-±s, 分 )

2.2 心理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心理干预后评分均降低, SAS组t=6.23, SDS组t=3.86, 差异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不孕症患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抑郁最常见[4]。研究表明, 不孕症妇女焦虑症发生率31.92%, 抑郁症发生率23.94%, 焦虑/抑郁较健康育龄妇女均显著增高[5]。本研究发现IUI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42%和32%,高于正常人群。对于久治不孕, 需用辅助生殖技术如人工授精的患者, 焦虑和抑郁更为常见。何凌云等[6]发现, 患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 术前焦虑, 若失败, 则不同程度沮丧抑郁。这是因为患者进入人工授精周期后, 促排卵、重复抽血检查等都会造成精神压力。牟善芳等[7]发现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 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焦虑和抑郁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而该轴功能正常是孕育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本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恢复和保持平和心态, 维持HPO轴功能正常。

传统心理干预主要通过门诊不孕宣教和沟通完成, 不系统且片面。本研究注重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强调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它有利于恢复患者信心, 提高成员的支持和沟通能力, 利于婚姻的稳定, 以便患者家庭集中精力和财力治疗不孕症。实践证明, 经过集体成员间沟通交流, 成功患者现身说法, 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患者焦虑和抑郁症明显降低, 干预前后焦虑率由42%降为20%, 抑郁由32%降为17%, 说明了这种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还传授调整心态的方法, 有利于增强患者对不良事件的适应能力, 改善心理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后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 焦虑和抑郁症发病率分别下降22%和15%, 再次说明这种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IUI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 这种以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为主的心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心理干预, 利于不孕症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51.

[2] 李渠, 杨钢, 冷媚.不孕症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其护理对策.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7, 22 (9):1255-1257.

[3] Boivin J, AppletonT C, Baetens P, et al.Guidelines forcounselling in infertility: outline version.Hum Re-prod, 2001,16 (6):130-1304.

[4] 许红梅, 鹿群, 沈浣, 等.女性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调查.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5):327-330.

新乡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3SF13)

453000 新乡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心理治疗不孕症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假排卵与不孕症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不停歇的家庭三人舞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