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
2014-09-04陈立福
陈立福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
陈立福
目的 对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以其为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其中采用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 采用后路内固定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平均刚度、强度、高度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症改善较为明显, 其中观察组患者椎体的平均刚度、强度、高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疗效显著,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内固定;疗效研究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 其发病突然容易导致脊髓继发性损伤。临床多采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1], 为探讨两种内固定治疗方式疗效, 本文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 男性患者47例, 女性患者33例, 年龄24~76岁, 平均年龄58.2岁。脊柱爆裂位置:15例L1, 5例L2, 6例L3, 10例T10, 32例T11, 12例T12。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脊柱疼痛, 运动和功能性障碍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无差异性,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前路内固定:从胸膜外和胸膜后左侧入路, 将伤椎和相邻椎体的前方和侧方暴露出来, 运用咬骨钳、刮匙等器具切除伤椎, 彻底减轻脊髓和马尾神经压力;将厚度、高度、宽度适中的自体髂骨块, 置入到脊柱前方缺损位置,最后使用前路钛金属圆棒进行固定;对照组后路内固定:常规将伤椎及其邻近椎体的椎间关节暴露出来, 止血处理后找到椎弓根开口位置, 在后正中切口位置借助C臂机确定椎弓根位置, 利用三角锥开口后将斯氏针插入;将两枚椎弓根螺钉置入脊柱两旁, 保持针尖向内向下5°~10°, 同时将螺钉上的锁固帽固定紧[2,3]。并将球囊扩张器置于椎体前部, 扩张复位骨折处而后放置连杆。使用自体髂骨作横突间植骨, 将扩展器除去。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 计数材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材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进行比较顺利, 术后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治疗后与治疗前两组患者椎体平均刚度、强度、高度等指标相比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病症改善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例数椎体平均高度(mm)椎体平均强度(MPa)椎体平均刚度(N/mm)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观察组4020.12±1.3726.71±1.450.64±0.100.96±0.05726.48±43.73439.23±37.80对照组4020.47±1.3423.51±1.320.63±0.120.78±0.07723.45±45.36517.23±34.1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发生在腰椎和胸椎交接位置, 挫伤机理比较复杂。另外, 受到剪力、压力以及张力的影响, 会进一步增加后凸畸形严重性, 如骨折块突入椎管会出现压迫神经症状。临床多采用手术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缓解神经压迫症状。
内固定方式指将伤椎和临近脊柱连接在一起并固定牢固, 促使突入椎管中的骨块回纳, 恢复伤椎高度, 重建脊柱生理曲度, 有效防止脊柱神经功能性障碍情况的发生。
本文对8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术后患者病症改善明显, 尤其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疗效显著, 尤其前路内固定方式疗效最佳, 应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1] 田建宇.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比较.中国乡村医药, 2012,19(04):5-6.
[2] 王克强,吴积.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12,18(22):10-11.
[3] 杨欣建,王正国,朱佩芳,等.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西藏医药杂志, 1999(1):58.
028100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