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2014-09-04袁志军
袁志军
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袁志军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80例需要接受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两组患者输注成分血的种类和剂量以及输注前后的检验结果进行观察, 根据手术时机的选择分为观察组(择期手术, 50例)与参考组(急诊手术, 30例),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使用成分血输注中, 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使用量最多;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参考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输血时,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出血量及实验室检查等, 在保证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血液制品, 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
成分输血;大量输血患者;合理应用
大出血患者需要通过输血治疗, 从而减少失血对患者机体、脏器功能的严重损伤, 从而有效抢救及治疗[1]。目前临床关于大量输血标准尚未统一, 多认为24 h内输血量大于输血者循环血容量、输注红细胞量>10 U, 亦可指1 h内输入红细胞量>4 U患者。为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0例需要接受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需要接受大量输血患者,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45.32±4.16)岁, 输注血型:A型31例, B型29例, O型15例, AB型5例;病因:多发外伤39例, 心脏外科19例,脊柱外科手术8例, 门脉高压致消化道大出血4例, 宫外孕失血性休克10例, 根据手术时机选择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择期手术, 50例)与参考组(急诊手术, 3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血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血液成分种类及制备 患者输注成分血液主要包含:红细胞悬液、全血、血小板、血浆及冷沉淀等, 使用血液制品均是本市中心血站提供, 冷沉淀1 U为200 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血小板1 U量定为200 ml。
1. 3 疗效判定[2]相较输血前, 患者血常规Hb值至少上升20 g/L则判定为输注有效;相较输血前, 患者血常规WBC数值至少上升1.0×109/L判定为输注有效;相较输血前, 患者血常规BPC数值至少上升10×109/L则判定为输注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成分血输注中红细胞悬液使用量最多, 其次为血浆, 具体见表1。
2. 2 输血前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输血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成分血输注总量比较分析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s)
注:输血前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P>0.05;输血后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P>0.05
组别例数时间白细胞(×109/L)中性粒细胞(%)平均血红蛋白(g/L)观察组40输血前4.21±0.6852.32±2.11111.25±21.36输血后5.68±1.1362.18±3.96134.29±17.22参考组40输血前4.36±0.6350.86±3.01109.71±19.88输血后5.71±1.2261.23±3.54141.07±18.11
3 讨论
在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需要通过输注血液成分维持正常血容量, 从而有效挽救患者生命[3]。患者失血为全血, 然而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导致血浆其及其他血液成分向毛细血管壁通过, 并迅速渗入毛细血管, 失去的红细胞短期内无法恢复, 因此在对大量患者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 需要注重红细胞的输注。多年临床实践显示, 在患者大量失血时, 红细胞输注越早, 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能够越早改善, 从而减少不可逆损伤的出现。库存血内大量2, 3-二磷酸甘油酸被消耗, 在输注红细胞的短时间内, 多是先恢复2, 3-二磷酸甘油酸, 而非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注时, 尽量以新鲜红细胞为主, 从而促进红细胞携氧能力。红细胞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止血, 因此当人体血细胞比容较高时, 大量血小板激活因子被红细胞释放, 血小板凝血功能增强, 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 血管中央出现大量红细胞, 血管边缘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流动, 从而更好的控制出血。
血浆输注主要目的是为对患者血液中血浆蛋白、凝血因子或者有效扩容进行纠正, 并最终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4]。血浆输注量主要是根据血浆凝血相确定, 当输注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是正常值1.5倍, 患者血浆输入量为15~20 ml/(kg·h)。若输注血浆后患者凝血相未能有效缓解, 则可适当增加血浆输注量, 或者患者每次输注10 U冷沉淀。大量输注血液可能引起血小板出现稀释性减少,通过血小板输注能够有效纠正这一情况, 从而缓解DIC症状。血小板能够有效凝血及止血, 同时血小板在血管收缩、凝血机制及血块回缩中有所参与, 血小板同时具有免疫功能及抗炎作用, 可对血管内皮完整性进行维持。
总之,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 成分输血已经成为临床使用的有效手段, 相较全血, 成分血液具有浓度较高、纯度较高、输注体积较小、输血不良等优势, 基本完全替代全血的使用。成分输血能够有效减少全血输注引起的不良反应, 已经得到多数临床医师的认可。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输血前后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 在大量输血患者中, 给予患者成分输血效果显著, 在挽救患者生命中可推广使用。
[1] 刘芬.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0(6):1000-1002.
[2] 孙春霞.妇产科成分输血的护理及预防输血反应的策略.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7):915.
[3] 袁婷.护士对成分输血护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分析.广东医学, 2011, 32(2):238.
[4] 赖国忠.剖宫产大量出血患者的输血策略.广东医学, 2011, 32(22):2911.
2014-03-17]
457000 河南省濮阳油田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