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2014-09-04聂明卿
聂明卿
不同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聂明卿
目的 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对身体功能的恢复效果影响。方法 5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90例,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 研究组300例, 在常规护理上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及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情绪、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护理, 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下床时机与下床率, 同时能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系统化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脑梗死;身体功能恢复;对比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 造成患者的脑部缺氧而引发脑软化[1]。脑梗死有着很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近些年有研究显示该病呈现一种明显上升的趋势[2], 逐渐成为我国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本院展开了相关研究, 针对收治的590例患者分组采取常规护理与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护理,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现将结果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9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290例患者, 男149例、女141例;年龄33~68岁, 平均年龄为(54.6±4.9)岁。研究组300例患者, 男156例, 女144例;年龄32~69岁, 平均年龄为(54.8±4.9)岁。两组患者皆无出血病史, 入院时生命体征皆平稳, 相关检查显示皆无严重肝肾功能等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分析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皆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 入院后皆采取积极的抗凝治疗, 并改善他们的血供, 对脑细胞进行保护, 加强神经细胞代谢等治疗策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3], 包括:①保持卧室安静与清洁, 保障室内空气的新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减少患者坠床与烫伤等意外事故;②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有必要可以采取吸氧处理, 意识不清无法自行翻身患者, 应给予翻身扣背处理, 并鼓励他们咳嗽, 避免坠积性肺炎发生;③饮食应清淡易于消化, 并且宜食用富含纤维素与维生素的食物, 饮水呛咳的患者可以采用糊状饮食, 无法饮食则给予鼻饲饮食, 但应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每天尽量保持在2~3次;④严密监测患者病情改变, 防止并发症发生, 同时保持患者水、电解质与酸碱的平衡。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策略上加用系统化护理干预策略, 具体包括:①早期下床活动:早期下床活动的标准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准[4]:a.发病达到72 h;b.发病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皆稳定, 并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c.健侧肢体的肌力达到5级, 属于正常范围, 而偏瘫肢体的肌力则无限制;d.患者与其家属皆给予主动积极配合。②护理干预:护理部应将脑梗死相关知识及身体功能恢复的各种锻炼方法制定成书面使用手册, 在患者入院后就发放到他们手里, 以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以便尽快了解疾病知识及康复策略,其中身体功能恢复锻炼包括ADL自理能力训练、患者移动指南、穿脱衣服外衣指引、吃饭指引、上下楼梯指引、大小便指引、洗澡指引、早期下床依据及重要性、并发症预防指引等。医院若有条件, 可将以往脑梗死系统化护理干预策略护理后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进行录像, 将其播放给入院后的脑梗死患者观察学习, 并将系统化护理干预的相关策略介绍给他们, 以便他们能了解、支持及配合, 尽量消除他们的紧张与恐惧, 从而树立一种战胜疾病的信心与信念。③身体功能锻炼策略:根据患者的偏瘫肢体肌力进行分级, 对不同分级患者采取不同的身体功能锻炼策略, 其中0~2级患者的策略为:协助患者坐起, 休息3~5 min, 然后协助他们慢慢离床下地站立, 根据他们的耐受程度一般初次为3~5 min, 接着一般延长到15~20 min;当患者站立无恶心、头晕等不适, 可以协助他们下床, 时间循序渐进, 可借助助行器活动。对于3~4级患者, 下床方式同前, 而下床采取助行器, 行走时间可以适当提高。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情绪、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及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情绪、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细数据分析见表1与表2。
表1 两组患者1周下床活动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对比[n (%)]
表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自理能力及焦虑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自理能力及焦虑评分对比(±s)
组别例数平均住院天数(d)自理能力评分焦虑评分研究组对照组300 290 t P 10.9±2.4 15.6±3.7 18.365<0.01 25.9±4.7 44.8±1.9 63.636<0.01 42±7.7 29±6.2 22.542<0.01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率在这些年呈现上升趋势, 但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 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 但是治疗中若不给予护理策略, 那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故而必须加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5]。本次研究针对590例患者, 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研究组290例采用常规护理, 对照组300例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护理, 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情绪、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护理, 相较于常规护理而言,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下床时机与下床率, 同时能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1] 黄庆萍, 农礼荣, 赖增桥, 等.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当代医学, 2013, 08(11):111-112.
[2] 王晓军.降纤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09(1):27-28.
[3] 段岸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中国医疗前沿, 2010, 05(24):30, 52.
[4] 史云力.40例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12):1354-1355.
[5] 宦微.急性脑梗死患者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8):2901-2902.
2014-04-03]
515011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