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2014-09-04王娜丽刘丽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针眼皮下输液

王娜丽 刘丽娜

静脉输液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

王娜丽 刘丽娜

目的 探究静脉输液导致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 以及通过护理进行观察。方法 通过选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 接受输液治疗, 时间均为5 d以上。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即普通静脉输液护理, 实验组采用经过改良的护理方式, 在观察后对50例患者的皮下淤血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皮下淤血情况的结果分析。结果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观察组, 淤血发生率为20%, 采用改良护理方式的实验组, 淤血发生率为10%。采用SPSS17.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技术材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静脉输液的皮下淤血, 通过改良的护理方式, 可以有效地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几率。

静脉输液;皮下淤血;护理观察

静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法, 即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静脉注射可分短暂性与连续性, 短暂性的静脉注射多以针筒直接注入静脉, 连续性的静脉注射则以静脉滴注实施, 俗称“点滴”。静脉注射是护士护理的基础内容之一, 也是在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1]。静脉注射通过快速地通过药液的补充, 可以起到疾病治疗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抢救的作用。在临床中发现, 有一些患者经常由于输液导致皮下淤青, 特别是进行长时间输液的患者, 这为患者增添了许多痛苦, 而且接下来再次进行静脉注射的时, 增加了再次静脉刺穿的难度, 这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因此, 为了分析静脉注射导致皮下淤血的原因,以及护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0月~11月, 在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2例, 女性患者48例, 平均年龄(69.5±8)岁。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实验组和观察组, 实验组患者50例, 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5例, 平均年龄(68.2±7.5)岁。观察组患者共50例, 男性27例, 女性23例, 平均年龄为(69.1±6.9)岁。所有的100例患者均接受输液治疗, 时间均为5天以上。输液位置都选择在手背, 或者在前臂静脉网进行输液, 输液仪器为精密输液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 所有的100例患者的静脉输液注射, 操作的护士均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两名护士负责。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方式, 即普通静脉输液护理, 在观察后对50例患者的皮下淤血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采用经过改良的护理方式, 并进行皮下淤血情况的结果分析。

实验组采用直接刺入血管的注射方法。由于老年患者的血管壁比较脆弱, 所以可以最大程度缩减进针长度, 针头进入静脉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 并避免对于血管的损伤。在静脉输液与其他治疗的顺序安排上, 要按照医嘱,符合用药的基本原则,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 避免在输液前服用活血类的小屋, 如果不可避免使用活血类药物, 要在输液拔下枕头之后, 按压的时间为十分钟以上。在穿刺的时候, 要避免患者的关节部位, 并妥善指导患者输液时候的身体位置, 尤其在起身的时候, 要握住输液仪器的药物过滤器, 避免由于药物过滤器导致整个针头位置的错位[2,3]。

在静脉输液结束后, 要正确按压。首先, 不要关闭输液器开关, 要先进行拔针, 再按压。在拔针后, 使用消毒棉, 沿着血管方向进行按压, 而且按压的力度要合适。与此同时,将患者的手部抬高, 以免导致严重的出血和淤血, 也要注意避免针头对于血管壁造成的伤害。同时, 护士要叮嘱患者,在静脉穿刺之间要放松心态, 积极配合, 并在输液结束后,向患者叮嘱拔针以及按压的注意事项, 包括按压的方法以及时间。

1.3 评价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后的连续静脉输液, 并采用不用的护理方式, 在拔下针头, 并进行按压后, 观察注射的穿刺部分有没有淤血的情况, 并测量淤血部分的面积, 制定指标分为:无淤血:在接受静脉输液一段时间后, 皮肤没有淤血发生;淤血直径≤2 cm和淤血直径>2 cm分别为发生皮下淤血的面积, 以直径2 cm为标准界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技术材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一段时间的连续静脉输液, 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护理方式, 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通过对于结果的分析如下表1。

表1 常规与改良护理对于静脉输液致皮下淤青的影响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均接受五十次输液, 实验组经过改良的护理方式, 有45次没有发生淤血, 在五次淤血中, 淤青直径≤2 cm有3次, 淤青直径>2 cm有2次, 淤血发生率为10%。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在40次输液中, 发生淤血10次, 其中淤青直径≤2 cm有37次, 淤青直径>2 cm有3次, 淤血发生率, 20%。由此可见, 在静脉输液后, 经过改良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皮下淤血的几率。

3.2 静脉输液致皮下淤血改良护理的关键要素

3.2.1 拔针按压方式 在静脉输液之后, 拔针后按压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发生皮下淤血的几率。按压方式如果不当, 极其容易倒是穿刺点出血, 严重的导致皮下出血[4]。因此, 先拔针, 之后, 要立即用拇指按住, 方向沿着血管的纵向进行, 切记揉搓拔针的部分。这种改良的方式要明显优于先使用棉签按压住, 再进行拔针的方式。传统的先用棉签按压再拔针, 非常容易使针尖刺破血管壁。因此, 先拔针, 再用棉签按压的方式可以避免穿刺处初学以及周围淤血。实验组通过该种按压方式, 有效降低了发生皮下淤血的概率

3.2.2 拔针按压的力度 按压的力度在拔针后的护理中十分关键。力度较大可能会增强患者的疼痛感, 力度较小又起不到止血的目的。在静脉输液拔针后, 又两种机制同时进行止血。首先是人体的生理机制, 毛细血管损伤之后, 通过刺激局部缩血管以及血管的内膜损伤来激活血小板的粘附以及集中, 血浆凝血在伤口处系统逐渐形成止血栓, 达到止血的目的[5]。压迫是通过对于血管一部分进行暂时性的血液阻断。在护理中, 由于护理工作量较大, 往往会出现交换按压止血,这种方式由于按压人的按压力度有所区别, 导致血管局部形成阻断和恢复的交替, 在恢复过程中, 容易导致血管针眼血液溢出, 导致皮下淤血。而在改良的护理中, 坚持不中断式的按压方法, 直接进行血液的阻断, 之后内部进行凝血机制,通过实验结果显示, 有效地降低了发生皮下淤血的概率。

3.2.3 拔针后按压时间 拔针后, 进行按压的时间是影响到发生皮下淤血的重要因素。按压时间不同, 患者皮下出血的比率也不同。按压时间<1 min, 皮下出血概率是11.5%;按压时间≥1 min, 皮下出血概率为5.5%。在按压时间为2~3 min是, 发生皮下出血概率为2.7%[6]。在研究实验中, 观察组的按压时间为2 min, 而实验组的按压时间为5 min, 结果显示,按压时间为5 min, 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皮下淤血的概率, 实验组和观察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4 按压面积 临床上的许多研究显示, 输液拔针后的按压面积与皮下淤血有密切联系。因为静脉输液的时候, 针尖在血管上端平移一段距离后, 才刺入血管, 表皮针眼与血管针眼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段距离与进针角度以及皮下脂肪层厚度联系[7]。常规的使用棉签进行按压的方法, 棉签按压到的面积较小, 血管针眼的不到按压, 血液从针眼儿血管溢出, 造成皮下淤血。在改良的护理方式中, 通过较大面积的消毒棉进行按压, 结果显示, 发生淤血的概率较小。因此,输液拔针后, 按压的面积直接影响皮下淤血的发生几率。

[1] 陈耀英.静脉输液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03(8):91-94.

[2] 王丽丽.婴幼儿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04(02):121-123.

[3] 刘红星.小儿静脉输液拔针后出现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10, 10(01): 12-13.

[4] 张冬芝,白红英.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淤血皮肤针眼出血的原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02(06):91-94.

[5] 魏敏.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原因分析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02(05):95-96.

[6] 杨青霞.外周静脉采血致皮下淤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9,06(23):178-179.

[7] 丁启梅.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和针眼出血的原因分析.农垦医学, 2010,08(15):67-71.

471003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王娜丽 刘丽娜)

猜你喜欢

针眼皮下输液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打针后如何避免皮下瘀青
针眼
——破溃
快速消除针眼10妙招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颈枕输液袋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