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与氨茶碱对1~6个月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
2014-09-04沈凤祥
沈凤祥
硫酸镁与氨茶碱对1~6个月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
沈凤祥
目的 硫酸镁与氨茶碱对1~6个月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方法 70例1~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35例应用硫酸镁平喘, 剂量:25%硫酸镁0.1 ml/(kg·d), 以5%葡萄糖稀释为1%浓度静脉滴注, 1次/12 h, 连用5 d。35例应用氨茶碱平喘, 剂量:氨茶碱4 mg/(kg·d), 以5%葡萄糖稀释为0.1%浓度静脉滴注, 1次/12 h。治疗期间其他措施完全一致。连用5 d后对比两药疗效。结果 应用氨茶碱组5 d气喘缓解率62.86%, 低于应用硫酸镁组5 d气喘缓解率88.57%(P<0.05)。结论
硫酸镁对1~6月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优于氨茶碱。
硫酸镁;氨茶碱;1~6个月婴儿;毛细支气管炎;气喘缓解率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 病因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小婴儿, 发病与该年龄的支气管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由黏性分泌物、水肿及肌收缩而发生梗阻, 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其临床症状以咳喘为主,且喘憋更著。病因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病变主要侵及直径75~300 μm的毛细支气管, 黏液分泌增加, 有细胞破坏物、纤维素堵塞,出现上皮细胞坏死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侵润。炎症可波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间质。肺气肿、肺不张较为明显。
通过3个月应用硫酸镁及氨茶碱治疗1~6个月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详细观察, 进行研究硫酸镁及氨茶碱治疗1~6个月的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2014年1月的70例在住院期间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1~6个月婴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氨茶碱组, 各35例。治疗期间其他措施完全一致,各组年龄分布、体重、家族史及入院时病情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1~2个月体重为5.0~6.0 kg婴儿7例;2~4个月体重为6.0~6.5 kg婴儿10例;4~6个月体重为6.5~8.0 kg婴儿18例, 家族中有哮喘病史5例。)
1.2 方法 硫酸镁组35例应用硫酸镁平喘, 剂量:25%硫酸镁0.1 ml/(kg·d), 以5%葡萄糖稀释为1%浓度静脉滴注,
1次/12 h, 连用5 d。氨茶碱组35例应用氨茶碱平喘, 剂量:氨茶碱4 mg/(kg·d), 以5%葡萄糖稀释为0.1%浓度静脉滴注, 1次/12 h。连用5 d后对比两药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连用5 d后两药气喘缓解率(n, %)
3 讨论
硫酸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机制在于:镁离子可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 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支气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作为盐类分子的硫酸镁还可使呼吸道黏膜表面渗透压增加, 使四周组织水份吸收到呼吸道而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 有利于气道分泌物排出, 有利于肺部啰音吸收;镁离子可稳定细胞膜, 抑制内源性致痉物质的释放, 抑制其对气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镁剂的中枢性镇静作用, 可减少机体耗氧, 有助于烦躁患儿喘憋的缓解;此外镁离子还兼有利尿、减轻黏膜水肿、增加气道纤毛运动以及消除氧自由基造成的肺损伤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重症呼吸系统感染时, 持续地缺氧、酸中毒等可使肺血管痉挛、肺循环阻力持续高于体循环, 从而出现右向左分流, 引起肺动脉高压。硫酸镁可以有效地降低肺动脉高压。
氨茶碱平喘主要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降低气道阻力。并有一定利尿作用, 从而减轻心脏前负荷, 而达到平喘作用[2]。但利尿作用增加了尿镁的丢失, 使缺镁加重, 喘息不易缓解, 加用硫酸镁则可有效缓解症状, 改善肺功能。1~6个月的小婴儿支气管平滑肌未完全发育, 该特点不符合氨茶碱药物作用机理。
1~6个月的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与该年龄的支气管解剖学特点有关。因微小的管腔易由黏性分泌物、水肿及肌收缩而发生梗阻, 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其临床症状以咳喘为主, 且喘憋更著。病因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综上所述, 硫酸镁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优于氨茶碱, 符合1~6个月的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疾病特点, 且统计学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点。1~6个月的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平喘应首选硫酸镁。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7.
[2] 向伟, 祝益民.实用儿科急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11.
2014-07-11]
461000 河南省许昌县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