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侧完骨穴电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4-09-04徐波克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电针功能障碍神经功能

徐波克

双侧完骨穴电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徐波克

目的 观察针刺双侧完骨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临床疗效为指标, 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 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疗后组间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组愈显率80%, 对照组愈显率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 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双侧完骨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

完骨穴;电刺激;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

近年来, 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明显减低, 而致残率相对增高。流行病调查资料指出, 在我国脑卒中后约3/4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 其中尤以后遗瘫痪最为常见。因此, 如何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寻找脑梗塞的有效治疗方案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作者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运用针刺双侧完骨穴结合电刺激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在深圳徐兴堂中医馆治疗的的脑梗死患者, 共4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2例, 女性8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50岁, 病程2周~2年;治疗组男性10例, 女性10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6岁, 病程10 d~3年2个月。经过统计学分析,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和MRI证实, 患者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病情基本稳定, 排除TIA、RIND、明显智力意识障碍及有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等。

1.2.1 纳入标准 ①生命体征平稳;②75周岁以下意识清醒的患者, 且对答切题能合作;③为单侧不完全性瘫痪;④无脑外伤史、脑炎、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性梅毒等脑实质及中枢神经受累史.

1.2.2 排除标准 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FI)重型(31~45分)、双侧瘫;②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③有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症状者、痴呆和各种失语症;④有严重感染者、有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者;⑤患者年龄>75周岁、合并有肩手综合征、痛觉过敏、癫痫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本题拟采用系统分组设计, 将筛选后的病例分为:治疗组:双侧完骨穴电针组结合常规头针(焦氏头针);对照组:常规头针组(焦氏头针)。两组患者均配合常规体针及常规药物治疗。实验方案如下。

双侧完骨穴电针方法:常规取穴, 针刺1寸, 电针疏波,频率60次/min, 强度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度。

常规头针方法:按照焦氏头穴分区, 针刺双侧运动区。

体针方法:常规取穴,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昆仑、丘墟、太冲。电针疏波, 频率60次/min, 强度以肢体轻度抖动为度。

以上各组入院时先进行功能评定和指标检测, 然后分别采用上述方法(配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功能评定与指标检测。

1.4 疗效评定

1.4.1 疗效标准 采用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

1.4.2 观察指标 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经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P>0.05), 见表1。

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组愈显率80%, 对照组愈显率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 对照组总有效率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1 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ns)

表1 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ns)

?

表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ns)

表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ns)

?

表3 临床疗效比较(n, %)

3 讨论

目前, 唐强等学者对头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显示其能改善脑血管循环、减轻脑细胞缺氧、抑制伤灶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大脑电生理活动等功效[3]。而且这些方法本身不同于外源性药物, 它作用范围广泛, 具有多靶点效应, 作用机制多样, 无不良反应的作用[4]。双侧完骨穴辅以电刺激疗法, 其电场作用于小脑顶核部位, 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弹性, 对脑缺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5]。

本研究对头、项电针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性进行确认性评价, 并从脑血流的改变上说明其机理, 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阶段优化方案的选择、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减低致残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中华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381-383.

[3] Crews FT, Nixon K, Willie ME.Exercise reverse ethanol inhibition of neur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Alcohol, 2006(33):63-71.

[4] Pla AF, Maric D, Brazer SC, et al.Canonic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1 plays a role i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FGF receptor-1-induced Ca2+entry and embryonic rat neur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J Neurosci, 2008(25):2687-2701.

[5] 王玉琳.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20.

2014-03-17]

518000 深圳市福田区徐兴堂中医馆

猜你喜欢

电针功能障碍神经功能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