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9-04秦金环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黄疸型肝炎西医

秦金环

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秦金环

目的 分析探究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将88例患者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43例, 实验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降酶退黄等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29例(67.4%), 有效12例(27.9%), 总有效率95.3%, 实验组治愈29例(64.4%), 有效14例(31.1%), 总有效率95.6%,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与常规的西医治疗的疗效相当, 但中医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之常规的西医治疗, 改善更为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效果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分型, 以肝脏损害为主, 各种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临床症状为起病急且伴有黄疸、厌食乏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等, 是基于临床症状而非病因诊断的, 其中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临床多用西医疗法, 以降酶退黄为主, 效果较明显[1]。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施治, 其疗效与西医疗法相当, 且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较之常规的西医治疗, 改善更为显著, 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88例, 采用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为对照组, 共43例,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年龄16~72岁, 平均年龄(26±1.44)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为实验组, 共45例, 其中男33例, 女12例,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26±1.10)岁。两组性别、年龄及治疗前各项体征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静养, 饮食上注意营养清淡、以易吸收的食物为主。

1.2.1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 予甘草酸二铵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1中静脉滴注, 门冬氨酸钾镁2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 均为1次/d, 1周1个疗程, 治疗2~4个疗程, 观察效果。

1.2.2 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治疗前先辨证, 热重于湿型的患者, 以清热利湿辅以泄下, 方剂:茵陈蒿30 g、板蓝根15 g、黄芩12 g、大黄6g、桅子12 g、柴胡12 g、车前子15 g、虎杖20 g、枳壳12 g、郁金15 g、丹参15 g、山碴15 g、白术15 g、甘草6 g、青皮8 g。湿重于热的患者, 健脾、利湿、化浊辅以清热, 以茵陈五苓散为基本方, 方剂:茵陈蒿30 g, 猪苓15 g, 茯苓15 g, 炒黄芩10 g, 泽泻10 g, 郁金10 g,垂盆草30 g, 鸡内金10 g, 白术10 g、厚朴10 g, 陈皮6 g。以上两方均为1剂/d, 3次/d, 水煎服, 2~4周观察疗效[2]。

1.3 疗效标准 治愈:肝功能恢复正常, 肝脾明显回缩或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肝功能明显好转, 肝脾稳定或明显回缩,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肝功能、体征、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采用t检验分析, 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对照组治愈29(67.4%), 有效12例(27.9%), 无效2例(4.7%), 总有效率95.3%;实验组治愈29例(64.4%), 有效14例(31.1%), 无效2例(4.4%)总有效率95.6%,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症状评分 治疗两周后, 对两组症状再次评分,实验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

注: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两周后实验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方案目前有西医疗法和中医辨证疗法两种。西医疗法主要依靠药物降酶退黄, 减轻或者消除症状, 可以说是一种病症疗法;中医辨证疗法先运用四诊所获得的“证候”, 用中医理论进行辨别分析, 从而提高病因、病理等的认识, 并关注病情的发展趋势, 继而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是一种把人体与疾病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属于病因疗法[3]。通过研究发现, 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均为有效方法。而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对比显示, 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低于纯西医疗法, 显示了其临床优势, 因此,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1] 吴红梅.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0例.光明中医, 2009, 24(12): 2303-2304.

[2] 黎彦君, 玉艳红, 苏丙, 等.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环球中医药, 2012, 5(5):375-377.

[3] 任艳红.自拟中药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4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6):39-40.

2014-03-24]

467000 中国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科

猜你喜欢

黄疸型肝炎西医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茵陈蒿汤治无黄疸型肝炎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关于发热黄疸型牛病临床治疗的研究与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