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抑扬相生法写事件
2014-09-04
【名作选段】
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钱一穗?”
“一块五。”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买四穗。”我说。
他抬起头,问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我说。
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
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迟子建《玉米人》
【技法支招】
“抑”是压低、贬损,“扬”是抬高、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扬”。“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能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澜,激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另外可以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悬置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和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从而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效果。如作者选择小摊贩的故事为材料,直接陈述交易场景,摒弃故事交代时常用的外貌、神情、心理等描写方式,纯用对话完成,简洁清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我”开导小摊主后,以为按照常理他应该卖给我,却根本没料到小摊主回答:“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这是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不光作者,连读者都纳闷儿,摊主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吗?但恰恰是这一点让这个摊主与众不同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牛刀小试】
高三的第一天,我见到了我的新课桌。
黄色的桌面已有些斑驳,铁制的转轴也生锈了。每次开关翻盖,总有“吱呀”的声响。“这什么破桌子!”我有些恼怒,再加上因心里莫名担心高三的生活而存在的一股无形的压力让我有些心烦意乱,我狠狠地把一堆书胡乱地塞了进去。
无意中我的目光扫到了桌子左下角,一行淡淡的痕迹吸引了我。
这大概是用圆规尖刻上去的,字迹很轻很淡,似乎吹一口气,它就会了无痕迹。细细来看,字体娟秀,转角处带着毛笔字的筋骨,似乎一弯一折都凝聚了很多心血。这应该原本是一位学姐的课桌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凝视着这行淡淡的痕迹,一字一顿地读着,心里仿佛有夏日略带凉意的风轻轻拂过,稍稍平复了我有些烦躁的情绪。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发誓要把桌子前主人留下的痕迹一个个全找出来。
桌子左边有一团黑色,大概是粘钩被拉下来后留下的。这团黑色像是一只熊,我脑中一下子跳出一只黄色的泰迪熊,正不情不愿地贴在侧壁上被一只白皙柔软的手按住。那只手还似意犹未尽地用大拇指使劲按了几下,接着这个熊形粘钩就伴着主人走过那最忙碌充实的一年,直到被拔下。或许它被主人带到了大学,而这团痕迹却留了下来,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