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之:语言有文采
2014-09-04张兴武
张兴武
【写作指导】
散文作为语言艺术中的奇葩,可以说它是语言绘成的图画,是语言奏出的音乐,是语言刻成的浮雕。下面提供几种使散文的语言有文采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艺术加工,包括用词、句式等
有人统计,《荷塘月色》一文中共用了26个叠字。这些叠字错落有致,朗朗上口,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以音韵和谐的美感。在动词的使用上,本文也堪称典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一“泻”一“浮”运用得巧妙,恰当。再次是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句子既避免了单纯使用整句或散句所造成的死板,又使文句参差交错,节奏明快,显得极为活泼,自然。
二、从修辞方面提升
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手法是高考散文的三大法宝。
1.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里简单介绍其中的两种。(1)暗喻,一般用“是”“等于”“成”等比喻词。如:“北京的隆冬干燥寒冷,沙粒和雪珠刮在脸上,等于火星迸上一样,灼辣辣地痛。”本体“等于”喻体。(2)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厚障壁”比喻心理、地位等隔阂,本体不出现于句中。
2.排比在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用于散文。其种类有:(1)成分排比。如:“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2)句子排比。如:“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河,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
3.引用这种修辞手法是写散文时常用到的。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典故、名言、诗文、故事或俗语等都算是引用。引用可分为明引与暗引两种。(1)明引,直接写出出处。如:“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就是这种作用。”(2)暗引,没有写出出处,直接引用。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散文的艺术手法多样,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事,因事见情;或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具体来说,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绘形绘神,为情造境。这种方法是作者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汇集起来,融注到一个或一串意象中,创造出一个景中有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联想深化,开拓意境。这种方法就是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样的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便增加了诗意的芬芳。如一篇写父爱的优秀学生习作,作者先写父亲的辛劳和微微弯曲的背影,然后又联想到父辈的形象,这就将对父亲的歌颂升华为对父辈的歌颂,感情更为真挚,主题更为深刻。
3.倒叙描述,含蓄深情。倒叙式描述就是先高度概括出地点人物,再描述人物的具体行为,最后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及其行为的意义。这种方法颇似拍电影,先是远镜头,然后是中景、近景,最后是特写镜头,人物由模糊到清晰,感情由含蓄到深沉。
4.变换人称,与你对话。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由单纯的事实叙述变成与材料中的人物对话,这也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法。这样既有客观事实的叙述,又有“我”的直抒胸臆,行文自如,叙议两便。
【例文展示】
梦回红楼
陈 瑶
幽静的林子酝酿着幽静的哀伤,树的躯干挡住了所有探索的目光。几许阳光钻进这沉默的小世界,洒落在墨绿的文字上,形成斑驳光影。书中那个朦胧的“异度空间”,是否也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上演着编排好的戏剧?荡漾的水波送着女孩的船远去,开启她下一程的生命旅途。此番前去,是幸还是不幸呢?女孩轻声的叹息回荡在水面,徘徊着久久不肯散去。
这是曾经在我的梦中,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的场景,那么真切,仿佛自己便是那水,那夕阳。船中之人,又是如此熟悉,宛如带泪的芙蓉。
还记得初读《葬花吟》时,走在那妙丽的午后。“花谢花飞花满天”,片片粉色的花瓣迷住了我的双眼,找不到前方的路,而黛玉的世界只剩下泪水和片片落红。“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看繁花占满枝头时,甚好,斑斓的色彩彰显着自然的魔力。可一切总有时间限制,世间不会存在一万年不变的事物,就如那句“没有什么可以永恒”,随着时间的流走,自然的魔法会逐渐失效,直至最后走上凋亡的命运。许多年后,有谁会记得那枝头上曾有一朵淡雅的花儿存在过?
有人曾说,命运是一本难以捉摸的书,前一页还是天堂,翻过一页就是地狱。而她,又何尝不是在天堂与地狱间徘徊。望着疼爱她的外祖母,关心她的宝玉,似乎目光所能触及的地方都是幸福的天堂。但越是在手中的东西,越不真切。她孤身一人,就像池塘中唯一的睡莲,没有荷叶的保护,一阵风都有可能将其折断。而时光总是自顾自地前行,从不理会她。
或许是这娇弱的人儿知道的太多太多,玻璃般的心碎了便是碎了,再过多久,也不会复原。她只寄希望于那些能飞走的灵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也许在远方,会有她灵魂的栖息之所。
终究,在那个聒躁的盛夏,她永久地沉睡了。那曾在阶前竹下停驻的婉丽的身影,最终消失在静谧的月色中。生与死,看上去如此遥远,可其实它们本就是邻居,正如欢喜与哀愁一样。
她沉重的叹息似乎从竹林深处传出,滑入我的耳中,好像在反复阐释着那个叫黛玉的女孩的一生。
目光离开那幽静的一如黛玉潇湘馆前的竹林的林子,落在手中的书上,那些轻轻的梦影悄然离去,消失在我的视野外。而她那难以掩饰的寂寞、怜惜以及怀想从她眼中流露出来,流入我的心中。
幽静的林子依旧编织着过往的梦,片片花瓣在夕阳那如歌的行板下,散落了一地。
[点评]
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优雅与优美。说它优雅,是因为文章将黛玉描写得“宛如带泪的芙蓉”;说它优美,是因为作者优美的笔触,如“幽静的林子酝酿着幽静的哀伤”,开篇营造了哀婉的氛围;“在那儿,会有她灵魂的栖息之所”,中间遥想,寄托了美好的愿望;“片片花瓣在夕阳那如歌的行板下,散落了一地”,结尾色彩缤纷,让人感伤。作者除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外,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融注到了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之中,绘形绘神,含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