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2014-09-03姚欣

课外语文·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

【摘要】2013年暑期,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的热播,一阵“汉字热”席卷而来。作为一档文化教育类节目,以“手写汉字”为主导的《大会》,为一些汉字的形、音、义给出了标准的参照,能有效促进我国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同时,节目中传播的多种多样的文史知识,也能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是《大会》的不足之处有可能对中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学习;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网络视频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分别于2013年7月11日和2013年8月2日登上荧屏。自播出以来,《汉字英雄》的收视率保持在0.6%至0.8%[1],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自第四期起收视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汉字书写也愈发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输入功能,而此输入功能中的拼音联想功能能让人们无需仔细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汉字像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就诞生了一样,你永远说不清它的年龄。它的组合千变万化,那种美是无可言喻的。文化是人类的基础和灵魂,而文化需要差异性、独特性和个性。汉字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国文化是独特的,它会绵延下去,永远不会消失。”[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寄托,正因为此,《大会》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汉字书写,提醒人们莫忘汉字书写基本功。

《大会》每周五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科教频道(CCTV-10)播出,它的参加者是从全国各地选出的32支初中生级别(13—15岁)代表队(每队8人),担任裁判和解说的是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主考官并负责宣读、解释词汇的是央视著名播音员。《大会》采用三级赛制,先将初赛胜出的32支代表队(共160人)通过复赛产生8支代表队(共40人)进入半决赛,再从半决赛中产生2支代表队(共10人)进入最终的决赛。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队员将进行一场附加赛,争夺最后5个决赛名额。这5位队员将与进入决赛的2支代表队(共10人)的各位队员一同进入最终的决赛,参与《大会》冠军的角逐。《大会》在场下设置了由10人组成的来自不同行业的 “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各队队员同步听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即时宣布他们的书写正确率。如此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类节目,无疑为各种歌舞选秀节目泛滥的暑期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而如此高的收视率,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可。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有关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教育。《大会》作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教育类节目,有可能会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兼述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大会》不仅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标准字形,推广了一些汉字的标准读音,解释了一些汉字的正确字义,也会从其他一些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语文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会》能强调一些易错字词的正确写法,并提醒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基本功。比赛中,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的选手们却不会写“蜈蚣”“矫健”“焦炭”等耳熟能详的词,有时也会在如何写“癞蛤蟆”“蹿红”“攥拳头”“粘稠”等常用词上犹豫不决。《大会》场下的10人“成人体验团”书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须”等常用词的书写正确率只有10%。当选手写不出“耳熟能详”一词时,场外主持人也不禁调侃,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真要写起来,结果却是提笔忘字。《大会》正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意识到“提笔忘字”现象的严峻性,也能提醒广大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要勤于手写汉字,不能轻视汉字书写基本功。

其次,《大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充其词汇量。《大会》的词汇来源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言、术语等方方面面。对于参与《大会》的选手们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些词汇,从而增加脑中的词汇储备。对于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能够通过收看节目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他们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质量和阅读范围,为以后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词汇积累的水平做准备。

再次,《大会》能够推广普通话,促进读音规范。节目中,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选手缤玛永宗说,因为在家里都是讲少数民族话,所以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她觉得,参加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样一场汉字盛会,无疑能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大会》的主考官们,都是著名的新闻主播:《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新闻30分》的主播李文静、章伟秋等。由他们字正腔圆地宣读并解释词汇,不仅是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音做出示范,也能纠正一些经常被误读的词汇的发音,如常被读错的“三聚氰(qíng)胺(àn)”“暴殄(tiǎn)天物”等。

最后,《大会》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大会》上,主考官在宣读词汇的同时,也会向参赛选手和观众们解释词汇,而这些词汇中,有不少来自经典的古诗文(如“杯盘狼藉”“舴艋”“箪食瓢饮”)、成语故事(如“按图索骥”“东施效颦”“瓮中捉鳖”)、中外神话小说(如“貔貅”“清癯”“缪斯”)等,对这些词汇的了解和学习,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此外,通过观看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会》比较钟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类词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为中小学生们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机会,容易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大会》不仅能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课外语文知识,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endprint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大会》能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有些呈现形式,也可能给学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作用,集中表现在汉字学习方面。

第一,《大会》只管书写结果,不管书写过程。首先,《大会》名为“大会”,实为“比赛”;其次,在书写结果的评判上,只要最终呈现的字形基本正确,即书写结果就判定为正确——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子。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将《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汉字的书写结果,不管汉字的书写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大会》的第一期,上场的第一位选手新疆队的王亚霁就将“光绪”的“光”的第一笔写成了“丶”,而实际上,在小学课本中,“光”的第一笔应是短“︳”。此外,还有选手将“火”字边的第二笔短“ノ”和第四笔“丶”连写为“ㄑ”,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写法。但是,不管是汉字的笔画写得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架构是否协调,甚至忽略某些字明显的错写,只要最终呈现在评委眼前的是一个字形基本正确的汉字,选手即能过关。这样的评判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于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大会》只看字形正误,不管字形美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对《大会》这样介绍道:“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金越对《大会》的这番评价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这一评价与我们看到的节目实况有一点不符,即节目更多地让我们领略到的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美,而汉字的字形之美,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1—2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7—9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节目中,参赛选手所写的汉字只要字形正确,写得是否美观不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成绩。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可能不一定清楚一个词写得是否正确或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写得是否美观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论正误不论美丑,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汉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将他们的汉字学习带进另一个误区。

第三,《大会》过于偏爱冷僻字词。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初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而《大会》出现了很多超出了中学生实际使用范围的字词,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甚至有的字在电脑上都打不出来。2013年11月12日的《长江日报》发表了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 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对此现象做出评论:“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诗人杨黎更是将《大会》形容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大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却是在向学生的耳朵灌输一套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让学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了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这种评价也许有些过激,但是它确实指出了《大会》在有些选词上过于冷僻的缺点。过多的“僵尸般”的文字,很有可能给中小学生造成“汉字很难学”或“汉字很没意思”的错觉,降低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四,《大会》过于偏爱笔画复杂字。《大会》的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类拔萃的选手,节目导演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的参赛选手从9个月就开始识字、3岁时已经能认识3000字,把《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听写过3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必然需要提高比赛难度。适当提高比赛难度,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会》似乎将难度提高的重点放在了单个汉字的笔画的多少上,如“饕餮”二字、“卖官鬻爵”的“鬻”、“时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记背这些复杂的笔画上,那便可能真如杨黎所说,学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上,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字组成词后学生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如“附识”“晦朔”“神宇”等。这些词不仅字形简单,而且更加实用。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而言,应该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认读听写和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能推广汉字正确的形、音、义,扩充中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激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恰如《大会》宣传语,《大会》实际所体现出的大会精神,正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们背字典或记“僵尸”文字,而应从实际出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大会》汲取成功经验以辅助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7).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 许莎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导演接受本刊专访,关正 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环球人物,2013(23).

作者简介:姚欣,女,199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导师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梅尚筠老师。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