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次连续创业做品牌 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
2014-09-03吴波
吴波
科技领域更迭太快选择传统行业
所有好的品牌都是要做到极致,在产品体验上精耕细作,最后就成了名牌。极致的东西自然能快速传播。恰如一批85后创业者,比如马佳佳、黄太极、大象。这是很好的一种做事方法。
其实对于一个传统产品,做迭代也不难。比如说做两种煎饼果子看哪个卖的好。
我离开拉手的时候,是想用互联网的方法做传统领域。当时为什么没有做高科技这块呢?是因为我看了三段BBC纪录片。一个是讲LV、Gucci这些大品牌。现在来看,两三百年了。第二个将的是食品,可口可乐、百事,你看,100多年了。完了再看看科技品牌,那时候讲的是诺基亚。学理工科的,总是做一些可量测的东西,并不断逼近低成本,逼近到最后大家都没法活了。技术这东西是可量的,而且在不断地迭代,产品在不断地往消费者领域靠。我最早创业是做嵌入VCD的浏览器,眼看着VCD从4000块一台跌到25块一台,三年时间都没有。电子类产品更新太快,我不不愿意做,要做就做传统行业 。
餐饮太操心选择女装
做拉手呢,深深体会到餐饮的痛楚。这东西很难控制,顾客拉肚子,服务员心情不好,我是一点招都没有。
当时,拉手底下有一个员工管拉手的服装部门,所以和他就开始做起了现在的美加乐。其实最难的是女装。三年前,女孩们的要求是同事买了一件,穿起来真好看,我也得来一件,所以有了所谓的爆款。但短短两年完全变了:同事穿了,我就不买;这栋楼里有人穿了,我不买;街上有人穿了,我不买。还不能贵。
结果,低成本和小规模本身就是矛盾。所以造成了去年整个服装行业75%都是亏钱的,20%是保本生意,只有5%的人赚了钱。
顾客需求年年变盈利秘籍是“抄袭”
Zara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做了一件事——抄大牌,而且抄的快,这样就省去了设计的成本和时间。所以Zara没爆款,卖的再好,也不能再加印,因为同款衣服卖多了就没人买了。
美家乐干的也是一件事——用程序去抄。机器肯定比人抄的快啊。于是我们就抄了,再配合一些供应链的细节管理,衣服就出来了,放到店里卖,发现生意还行啊。现在我们的设计的机器成分占了40%,估计过不久会超过50%。这是一块。
用机器人做陈列识别先人一筹
再说店陈,店面陈列,衣服在店里该怎么挂。这块我们起初没经验,就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去看Foreever 21店里怎么放,我们就怎么放。后来我们学聪明了,在店里放了好多摄像头,试不同的摆放方法,看顾客逛的情况,再找出最优。那天我还路过一个店,看到陈列师在指挥店员摆放,多费劲啊。其实他最后的效果估计也跟我们机器算的差距不大。这方面我不觉得机器就真的差。我们现在还在找做识别的,连人盯着摆放都不用了。通过识别,摆得不对就自动报警。所以你看很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是可以通过科技快速把它迭代起来。这样我对设计师、陈列师的依赖也会轻很多,模式容易复制。
现在,我在做美澳居。名字很国际,实际要做国内房地产市场。为什么选这块市场呢?卖衣服,钱要一块一块地挣,而传统品牌单价最高的商品应该就是房子。
中国最特殊的机遇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相结合
中国的创业圈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在用互联网手段改造传统企业。美国传统行业发展很多年,基本定型了,十年才规划一家。所以纯互联网企业想做都做不了。但中国不一样,一个是城市在建,第二即使像万科、万达这样的一类房产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仅占2。3%,没有形成巨大的行业垄断。所以它的进化其实是跟互联网的进化在同时发生。这就造成了很多创业机会。
科技产品很难持续,而传统品牌持续的时间就很长。趁着技术变化的时候,弄个传统牌子多好。小则10年,多则20年。回顾历史来看,实际上LV、Gucci这些大牌也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渐遍布全球。美国牌子也是依托美国文化传播传遍世界。
趁着互联网在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从传统行业形成新的竞争力,从而拥有一个品牌企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