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2014-09-03李柳英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简便计算错例灵活运用

李柳英

一、教学现状分析——“简而不便”

关于简便计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学生在1~3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都有所接触,并不陌生。现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虽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运用。

1.雾里看花,找不到“点”

在作业中,我们会发现有这么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敏感,因此在作业中常常会雾里看花,一时半会儿找不出简便计算的关键点,以至于稀里糊涂,拿来就凑。

例如125×32×25,他们就发现不了32可以拆成8×4,25×4=100,125×8=1000;又如75×99+75,由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去观察,以至于发现不了后面一个75与前面99个75合起来一共是100个75;再如782-148+152,855+68+22,64×99这样的算式,我们的部分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算式的表象所蒙蔽,稀里糊涂,拿来就凑。782-148+152自然就被凑成了782-300=482,855+68+22中学生想当然地将68+22凑成了100。在计算64×99过程中,想当然地就变成了64×(99+1),也被凑整了。总之把不能、不该凑整的都凑整了,简便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结果却错漏百出。

2.思维定式,非“简”不可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会有这么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思维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和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式。似乎所有的题目都要简便计算,在他们看来,计算的首要条件就是一定要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以上这些问题,也深有感触,只是很多时候问题的发现往往是在学生出现大量的错误之后,而不是错误呈现之前。更为遗憾的是,老师们不是从问题的本质、根源出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练习。这样一来,简便计算从根本上变成了一种方法,在大家看来只有运用了这种方法才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这无疑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简便计算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只能作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平台,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操作以及怎样灵活运用。

二、简便计算的有效教学探索

基于前面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目前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以“简便”为最终的目的,努力走出原有固定的教学框架,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模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过程体验中感受“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体验、感受到“简便”,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简便”意识。

如,一本《自助旅行》共有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根据题意学生列出了“234-66-34”和“234-(66+34)”两种算式,同时解释了每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及合理性。接下来老师请男女生利用四则运算的顺序分别计算这两道算式,结果自然是女生的速度明显快于男生,正确率也高于男生,在男生“不公平!”的呼声中大家都发现了第二种算式中(66+34)刚好可以凑成100,显然一个数减去整百数相比于第一个算式要简便得多。

这样的例子贯穿我们整个单元的教学,在部分的延伸拓展题中这种对比就更加明显,学生的感受与体会也就更加深刻。简便计算带来的“简”与“便”,使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愿望,去发现、去寻找题中的简便点,“简便”意识就在这样的教学中慢慢形成。

2.在算法多样中享受“简便计算”

新课程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进行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同时能够灵活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简便计算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理解、思考的角度不多,呈现的计算方法精彩纷呈。如36×25,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36×25 方法二:36×25

=(40-4)×25 =9×4×25

=40×25-4×25 =9×(4×25)

=1000-100 =9×100

=900 =900

方法三:36×25 方法四:36×25

=36×100÷4 =(30+6)×25

=3600÷4 =30×25+6×25

=900 =750+150

=900

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灵活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呈现出了多种计算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列竖式计算,它们更简洁、明了,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课堂上或作业中,老师可以设计更多的题如125×88,674-126-74等等,尽可能呈现多样的算法,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快乐。

3.在错例分析中剖析“简便计算”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错例,如何来利用好这些错例,使这些错例变成有用的资源,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如:

64×99 782-148+152 25×4÷25×4

=64×(99+1) =782-300 =100÷100

=64×100 =482 =1

=6400

这些典型的错例,它不像有些计算错误一看就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错例时还不知所以然,反而问老师:“老师,我是对的呀,错在哪儿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直面这些错误,千万不能一笑置之,或者直接呈现正确答案。课堂上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积极辩论,最终发现:第一个算式“64×99”在计算的过程中变成了64×(99+1),计算前后大小发生了变化;第二个算式“782-148+152”可通过减法性质的推理,即如果782-300,那么就是减去148和152的和,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两个数,与原题不相等,所以先算和再算差这样的运算顺序是不成立的。有了第二个错例的深入剖析,学生对第三个算式“25×4÷25×4”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个体差异中再现“简便计算”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简便”自然也就因人而异。有些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简便,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那种方法简便,“简便”没有统一的方法和答案。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结合数与数的关系和特征,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就能够达到简便的目的。如847-297,大部分学生利用凑整的方法,将297看成300,847-300=547,多减了3就再加上3,结果得到550;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数感强、口算基本功相当扎实,不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也能很快得出答案,如果一步步拆、凑,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他们看到算式就能直接报出得数550;当然也有这么一小部分学生,他们对数不敏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运用生疏,更谈不上灵活,对他们而言还不如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一步步算,或者干脆列竖式计算来得更简便,这些也都未尝不可。总而言之,“简便计算”因人而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同时也允许一小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再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教学已告个段落,课前的分析与思考,课中的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使学生不再为“简便计算”而烦恼,老师也不再因此“望而生畏”,我们的教学彻底摆脱了原有的教学框架,重新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真正实现了“简便”的目的。

(责编 罗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简便计算错例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放缩法,提升证明数列不等式的效率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加强简便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发掘生活原型培养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研究
如何灵活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