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解读

2014-09-03郭蓉蓉

教育界·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海明威交际

郭蓉蓉

【摘 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以认知语境、互明、交际意图和关联原则为指导,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作简要解析,进而说明关联理论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 交际 海明威 《一天的等待》

一、引言

关联理论是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产生,没有Grice的会话含义,就没有关联理论的诞生。法国学者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论认为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能否显映和互相显映(何兆熊2002:181-182)。

《一天的等待》讲述的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体温达到102度(华氏温度),但是,小男孩的同学告诉他人体的最高温度极限是44度(摄氏温度),由于9岁的小男孩不知道华氏和摄氏之间的转换,他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他默默地等待死神的到来,直到最后小男孩的爸爸解除了其对温度的误解。下面笔者将从认知语境、互明、交际意图和关联原则四个方面对《一天的等待》做简要分析:

二、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一个建构体,即在听话者的大脑中储存的一系列能够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所构成的集合。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要达到交际的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人们必须依靠特定的语境。以《一天的等待》中父子对话为例。

例1. After a while he said to me, “ You don't have to stay in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

通过上下文,第一个it指代死亡;但是第二个it 并不是死亡,在父亲的理解,第二个it 既可以指代男孩发烧,也可以指代陪伴自己的孩子;而第三个it ,在小男孩看来,还是指代死亡。从这样简短的对话中可知,双方在交际的过程中,并不是拥有共同的认知语境,所以导致双方不能成功交际。

三、互明

互明指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所共同明白的事实,也可以指双方之间对共同话题的相互明白的一种表示。如:

例2. “Your temperature is all right,” I said. “It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Don't think,” I said, “Just take it easy.”

“I'm taking it easy,” he said and looked straight ahead... “Take this with water.”

“Do you think it will do any good?”

“Of course it will.”

这段话的前四行中,父亲话语中的it 指代的是小男孩的疾病,而小男孩所说的it 指死亡。只有最后两行对话中的it 指代的是相同的事物——药。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双方有各自的假设,这个假设或理解出现了偏差,并不是一样的,但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和对方有着相同的假设,加上没有互明,导致交际失败。

四、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将意图分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以上例子得出,父子双方各自的语境假设或理解不同导致双方未能达成交际的成功,它似乎是一种失败的交际。但这种“失败的交际”的背后却蕴含着作者的真实交际意图:正是由于父子双方之间不同的语境假设和不同的相互理解,进而把故事由简单推向了高潮,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面对死忙毫无惧怕的硬汉形象。我们可以得出海明威对死亡的理解,在他看来,死亡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忙,并在面对死亡时应具有的勇气。

五、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发展了两条原则: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在《一天的等待》中,父子之间的对话简单明了,有很多重复和反复的描述以至于中间还插入了户外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这些似乎和文章的主题一点关联都没有,其实不然,作者正是通过户外景色的愉悦氛围与屋内压抑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需要读者的推理,找到关联性,进而明白作者的真实交际意图。读者如果在较小的语境里找不到关联,可以借助较大的语境,即如果读者对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特别了解的话,就知道他的“冰山原则”以及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硬汉形象”。用这些来解读《一天的等待》,读者会发现通过推理,寻找关联,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六、结语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对《一天的等待》作简要解析,探讨了关联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关联理论很强的解释力。因此,关联理论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对文本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Blackwell, 199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赵艳芳. 语用效果的特性与最佳关联[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海明威交际
情景交际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