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2014-09-03李君玉吴雄健付曲波欧阳灿晖王晓梅江萌黄才斌
李君玉++++++吴雄健++++++付曲波++++++欧阳灿晖++++++王晓梅+++++江萌++++++黄才斌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 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胶囊内镜;消化道出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c)-0184-03
在胶囊内镜问世之前,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鉴定极具挑战,通常需要多次重复的内镜检查、肠道X线检查等[1]。传统的检查手段如全消化道钡餐、CT扫描、血管造影等诊断率低,传统推进式小肠镜仅能到达小肠上段,双气囊小肠镜也很难完成全小肠检查[2]。胶囊内镜是一项无创、直视下可完成全小肠检查的方法,据文献报道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于传统的小肠检查手段,为探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带来希望[3]。为研究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本院对较大样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21~70岁,平均(49.2±3.7)岁,所有患者均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但在行X线钡餐、胃镜、小肠钡剂灌肠、结肠镜、核素扫描或血管造影等检查时均未发现异常。其中单纯性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平均出血6.8次,伴腹痛的有27例;患有糖尿病患者9例,7例患有肿瘤,有消化道手术史者6例。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检查。
1.2 方法
1.2.1 设备仪器 选用国产金山OMOM胶囊内镜及其诊断系统。由OMOM内镜胶囊、数据记录仪及影像工作站组成,胶囊内镜的摄片速度是每秒2张,数据记录仪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转化成视频图像。内镜范围是周围140°,放大比例为1∶8,最小的观察直径是0.1 mm[4]。
1.2.2 内镜检查方法 行内镜检查前3天即开始食用全流质饮食,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的4 h用聚乙二醇复方电解质溶液清洗肠道,于检查前的30 min于患者服用聚二甲基硅醚。开启内镜检查系统后,让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并开始检查。开始后的2 h内禁食水,进行4 h后可食用少许的半流质饮食,在检查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5]。在胶囊排出前,嘱咐患者要远离电磁源区域,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在内镜检查进行时,检查人员每15分钟确认数据记录仪的运行情况。在检查结束后,嘱咐患者在大便时注意胶囊是否正常排出。检查所得影像数据至少需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同时进行审阅。
1.3观察指标
①胶囊内镜通过幽门的时间;②胶囊内镜在小肠内的运转时间;③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的比例;④病变检出情况;⑤胶囊内镜所得图像的质量;⑥患者对于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2 结果
2.1 胶囊内镜的完成情况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其中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在体内的工作时间为503~607 min,平均52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
2.2 病变的检出情况
7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其中检出小肠血管畸形27例(37.5%),小肠黏膜有炎症(充血斑点或有出血点)19例(26.39%),浅表性的慢性胃炎8例(11.11%),小肠息肉7例(9.72%),胃溃疡6例(8.33%),小肠溃疡4例(5.56%),肿瘤2例(2.78%),小肠出现憩室2例(2.78%),另外还有8例小肠出血,无法判断其出血原因(11.11%)。所有患者中,有两种以上病变合并的有18例(25.00%)。
2.3 图像质量
胶囊内镜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各段采集到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上液体和气泡都较少,符合内镜师的要求;大部分的患者存在结肠内有粪渣等情况,导致图像不清晰,观察范围局限。
2.4 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胶囊内镜均在患者检查后1~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进行时及结束后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检查的依从性较好。
3 讨论
由于小肠的长度及生理位置等都较为特殊,不同于人体内的其他器官,X线、B超及CT等对小肠病变均较不敏感,因此造成了小肠疾病的难以诊断[6]。小肠内镜可以对小肠病变做出较为直观而准确的判断,然而此方法耗费时间长、风险较高并且具有侵入性,一部分患者还需在全麻状态下进行,即使应用经口、经肛门的联合检查,也难以实现到达全部小肠的目的[7]。胶囊内镜的诞生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被人们称为消化内镜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它能够由口进入消化道,随消化道逐渐深入,若成功实施则能够贯穿整个消化道,因此能够检查到普通内镜检测不到的细微变化,为患者减轻痛苦、节省时间[8]。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胶囊内镜的检查,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但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70.83%,检出病变63例,阳性率为84.72%。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在检查前应用特殊药物,例如增强胃肠动力的药物西沙比利有利于帮助完成小肠检查。在此次研究时,于检查前予患者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及聚二甲基硅醚来清洗肠道,使得在胃、十二指肠、小肠各段清洁肠道的效果较好,检查所得图片较为清晰,但结肠附近的效果欠佳。此次试验中,胶囊均在患者检查后l~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依从性良好。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导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优点,拓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存在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及病情危重的患者等缺陷,能够作为检查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9-10]。
总之,应用胶囊内镜,能够帮助完成可视、无创的全小肠检查,对于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平,刘程丽,梁仲惠.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24):92-93.
[2] 辛磊,廖专,李兆申,等.胶囊内镜与其他小肠检查技术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9):1972-1977.
[3] 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5-8.
[4] 颜綦先,王军,李丽,等.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13):1281-1282.
[5] 柏健鹰,王沂芹,郭红,等.35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病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5):1922-1923.
[6] 宋志强,顾芳,姚炜,等.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5):539-540.
[7] 王艳,郝建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6):430-431.
[8] 龙晓奇,陈拥军,荆晓娟,等.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2-24.
[9] 刘志尚.胶囊内镜在诊断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69-570.
[10] 杨沱.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55-556.
(收稿日期:2014-05-23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 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胶囊内镜;消化道出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c)-0184-03
在胶囊内镜问世之前,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鉴定极具挑战,通常需要多次重复的内镜检查、肠道X线检查等[1]。传统的检查手段如全消化道钡餐、CT扫描、血管造影等诊断率低,传统推进式小肠镜仅能到达小肠上段,双气囊小肠镜也很难完成全小肠检查[2]。胶囊内镜是一项无创、直视下可完成全小肠检查的方法,据文献报道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于传统的小肠检查手段,为探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带来希望[3]。为研究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本院对较大样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21~70岁,平均(49.2±3.7)岁,所有患者均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但在行X线钡餐、胃镜、小肠钡剂灌肠、结肠镜、核素扫描或血管造影等检查时均未发现异常。其中单纯性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平均出血6.8次,伴腹痛的有27例;患有糖尿病患者9例,7例患有肿瘤,有消化道手术史者6例。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检查。
1.2 方法
1.2.1 设备仪器 选用国产金山OMOM胶囊内镜及其诊断系统。由OMOM内镜胶囊、数据记录仪及影像工作站组成,胶囊内镜的摄片速度是每秒2张,数据记录仪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转化成视频图像。内镜范围是周围140°,放大比例为1∶8,最小的观察直径是0.1 mm[4]。
1.2.2 内镜检查方法 行内镜检查前3天即开始食用全流质饮食,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的4 h用聚乙二醇复方电解质溶液清洗肠道,于检查前的30 min于患者服用聚二甲基硅醚。开启内镜检查系统后,让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并开始检查。开始后的2 h内禁食水,进行4 h后可食用少许的半流质饮食,在检查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5]。在胶囊排出前,嘱咐患者要远离电磁源区域,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在内镜检查进行时,检查人员每15分钟确认数据记录仪的运行情况。在检查结束后,嘱咐患者在大便时注意胶囊是否正常排出。检查所得影像数据至少需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同时进行审阅。
1.3观察指标
①胶囊内镜通过幽门的时间;②胶囊内镜在小肠内的运转时间;③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的比例;④病变检出情况;⑤胶囊内镜所得图像的质量;⑥患者对于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2 结果
2.1 胶囊内镜的完成情况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其中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在体内的工作时间为503~607 min,平均52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
2.2 病变的检出情况
7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其中检出小肠血管畸形27例(37.5%),小肠黏膜有炎症(充血斑点或有出血点)19例(26.39%),浅表性的慢性胃炎8例(11.11%),小肠息肉7例(9.72%),胃溃疡6例(8.33%),小肠溃疡4例(5.56%),肿瘤2例(2.78%),小肠出现憩室2例(2.78%),另外还有8例小肠出血,无法判断其出血原因(11.11%)。所有患者中,有两种以上病变合并的有18例(25.00%)。
2.3 图像质量
胶囊内镜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各段采集到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上液体和气泡都较少,符合内镜师的要求;大部分的患者存在结肠内有粪渣等情况,导致图像不清晰,观察范围局限。
2.4 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胶囊内镜均在患者检查后1~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进行时及结束后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检查的依从性较好。
3 讨论
由于小肠的长度及生理位置等都较为特殊,不同于人体内的其他器官,X线、B超及CT等对小肠病变均较不敏感,因此造成了小肠疾病的难以诊断[6]。小肠内镜可以对小肠病变做出较为直观而准确的判断,然而此方法耗费时间长、风险较高并且具有侵入性,一部分患者还需在全麻状态下进行,即使应用经口、经肛门的联合检查,也难以实现到达全部小肠的目的[7]。胶囊内镜的诞生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被人们称为消化内镜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它能够由口进入消化道,随消化道逐渐深入,若成功实施则能够贯穿整个消化道,因此能够检查到普通内镜检测不到的细微变化,为患者减轻痛苦、节省时间[8]。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胶囊内镜的检查,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但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70.83%,检出病变63例,阳性率为84.72%。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在检查前应用特殊药物,例如增强胃肠动力的药物西沙比利有利于帮助完成小肠检查。在此次研究时,于检查前予患者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及聚二甲基硅醚来清洗肠道,使得在胃、十二指肠、小肠各段清洁肠道的效果较好,检查所得图片较为清晰,但结肠附近的效果欠佳。此次试验中,胶囊均在患者检查后l~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依从性良好。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导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优点,拓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存在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及病情危重的患者等缺陷,能够作为检查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9-10]。
总之,应用胶囊内镜,能够帮助完成可视、无创的全小肠检查,对于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平,刘程丽,梁仲惠.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24):92-93.
[2] 辛磊,廖专,李兆申,等.胶囊内镜与其他小肠检查技术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9):1972-1977.
[3] 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5-8.
[4] 颜綦先,王军,李丽,等.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13):1281-1282.
[5] 柏健鹰,王沂芹,郭红,等.35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病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5):1922-1923.
[6] 宋志强,顾芳,姚炜,等.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5):539-540.
[7] 王艳,郝建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6):430-431.
[8] 龙晓奇,陈拥军,荆晓娟,等.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2-24.
[9] 刘志尚.胶囊内镜在诊断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69-570.
[10] 杨沱.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55-556.
(收稿日期:2014-05-23 本文编辑:郭静娟)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 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胶囊内镜;消化道出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c)-0184-03
在胶囊内镜问世之前,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部位的鉴定极具挑战,通常需要多次重复的内镜检查、肠道X线检查等[1]。传统的检查手段如全消化道钡餐、CT扫描、血管造影等诊断率低,传统推进式小肠镜仅能到达小肠上段,双气囊小肠镜也很难完成全小肠检查[2]。胶囊内镜是一项无创、直视下可完成全小肠检查的方法,据文献报道其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于传统的小肠检查手段,为探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带来希望[3]。为研究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本院对较大样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8例,年龄21~70岁,平均(49.2±3.7)岁,所有患者均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但在行X线钡餐、胃镜、小肠钡剂灌肠、结肠镜、核素扫描或血管造影等检查时均未发现异常。其中单纯性消化道出血患者52例,平均出血6.8次,伴腹痛的有27例;患有糖尿病患者9例,7例患有肿瘤,有消化道手术史者6例。经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检查。
1.2 方法
1.2.1 设备仪器 选用国产金山OMOM胶囊内镜及其诊断系统。由OMOM内镜胶囊、数据记录仪及影像工作站组成,胶囊内镜的摄片速度是每秒2张,数据记录仪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影像处理软件处理后转化成视频图像。内镜范围是周围140°,放大比例为1∶8,最小的观察直径是0.1 mm[4]。
1.2.2 内镜检查方法 行内镜检查前3天即开始食用全流质饮食,检查前禁食8 h,检查前的4 h用聚乙二醇复方电解质溶液清洗肠道,于检查前的30 min于患者服用聚二甲基硅醚。开启内镜检查系统后,让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并开始检查。开始后的2 h内禁食水,进行4 h后可食用少许的半流质饮食,在检查结束后可以恢复正常的饮食[5]。在胶囊排出前,嘱咐患者要远离电磁源区域,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在内镜检查进行时,检查人员每15分钟确认数据记录仪的运行情况。在检查结束后,嘱咐患者在大便时注意胶囊是否正常排出。检查所得影像数据至少需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同时进行审阅。
1.3观察指标
①胶囊内镜通过幽门的时间;②胶囊内镜在小肠内的运转时间;③胶囊内镜通过回盲瓣的比例;④病变检出情况;⑤胶囊内镜所得图像的质量;⑥患者对于胶囊内镜检查的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2 结果
2.1 胶囊内镜的完成情况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其中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 min,平均34 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 min,平均274 min;在体内的工作时间为503~607 min,平均524 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
2.2 病变的检出情况
72例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其中检出小肠血管畸形27例(37.5%),小肠黏膜有炎症(充血斑点或有出血点)19例(26.39%),浅表性的慢性胃炎8例(11.11%),小肠息肉7例(9.72%),胃溃疡6例(8.33%),小肠溃疡4例(5.56%),肿瘤2例(2.78%),小肠出现憩室2例(2.78%),另外还有8例小肠出血,无法判断其出血原因(11.11%)。所有患者中,有两种以上病变合并的有18例(25.00%)。
2.3 图像质量
胶囊内镜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各段采集到的图像较为清晰,图像上液体和气泡都较少,符合内镜师的要求;大部分的患者存在结肠内有粪渣等情况,导致图像不清晰,观察范围局限。
2.4 安全反应及依从性
胶囊内镜均在患者检查后1~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进行时及结束后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检查的依从性较好。
3 讨论
由于小肠的长度及生理位置等都较为特殊,不同于人体内的其他器官,X线、B超及CT等对小肠病变均较不敏感,因此造成了小肠疾病的难以诊断[6]。小肠内镜可以对小肠病变做出较为直观而准确的判断,然而此方法耗费时间长、风险较高并且具有侵入性,一部分患者还需在全麻状态下进行,即使应用经口、经肛门的联合检查,也难以实现到达全部小肠的目的[7]。胶囊内镜的诞生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被人们称为消化内镜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它能够由口进入消化道,随消化道逐渐深入,若成功实施则能够贯穿整个消化道,因此能够检查到普通内镜检测不到的细微变化,为患者减轻痛苦、节省时间[8]。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胶囊内镜的检查,顺利通过回盲瓣的有52例,占72.22%,但剩余20例在胶囊内镜的工作时间未能通过回盲瓣,占27.78%,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70.83%,检出病变63例,阳性率为84.72%。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在检查前应用特殊药物,例如增强胃肠动力的药物西沙比利有利于帮助完成小肠检查。在此次研究时,于检查前予患者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及聚二甲基硅醚来清洗肠道,使得在胃、十二指肠、小肠各段清洁肠道的效果较好,检查所得图片较为清晰,但结肠附近的效果欠佳。此次试验中,胶囊均在患者检查后l~4 d内经排泄物排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依从性良好。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导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优点,拓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存在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及病情危重的患者等缺陷,能够作为检查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9-10]。
总之,应用胶囊内镜,能够帮助完成可视、无创的全小肠检查,对于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平,刘程丽,梁仲惠.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24):92-93.
[2] 辛磊,廖专,李兆申,等.胶囊内镜与其他小肠检查技术的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9):1972-1977.
[3] 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5-8.
[4] 颜綦先,王军,李丽,等.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13):1281-1282.
[5] 柏健鹰,王沂芹,郭红,等.35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及病因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5):1922-1923.
[6] 宋志强,顾芳,姚炜,等.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5):539-540.
[7] 王艳,郝建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6):430-431.
[8] 龙晓奇,陈拥军,荆晓娟,等.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42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2-24.
[9] 刘志尚.胶囊内镜在诊断老年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569-570.
[10] 杨沱.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555-556.
(收稿日期:2014-05-23 本文编辑:郭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