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2014-09-03包卫华盛柳青
包卫华?盛柳青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教育管理实践至关重要。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文章围绕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分析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实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完善,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使得高校应该树立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强化创新理念,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够对人才提出新要求,进而提高人才的质量。教育管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学生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时代潮流,学生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识历史的创造者,任何创造都是人在不断创新和认知的过程中实现的。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以说认识知识经济的载体。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知识的质量好坏。人不断创造知识,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说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作为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人在知识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才,这必然要求高校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只有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尊重和充分发挥个性,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潮盛行,大学生思想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出现学习进取心不强、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工作迫在眉睫。所以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切身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成合格人才。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一)重视个体差异,加强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管理实践的基础,关系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以及顺利走向社会。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成长背景的不同,必须做好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工作要重点突出、全面细致。对于家庭经济差的学生,要注意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减轻学业压力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学校不仅要给予各类奖学金优惠政策,而且要开展自立自强典范事迹教育活动。赐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坚定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部分学生由于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而产生心理障碍,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陌生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安全纪律方面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经典案例剖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自我保护思想,增强安全意识。部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要在军训中磨炼毅力,使学生不怕苦,不怕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训练,培养自理能力。
(二)尊重教育主体,突出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依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政策,以便推动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因为它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创造磨炼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为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在学习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打造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到完善激励机制和正确引导学生,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教育把创新作为价值追求,因为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做到整合知识和创新理念,学生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开阔思维习惯。高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消化吸收原有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挖掘学生潜力。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适应社会需要,完善就业指导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市场决定人才的需求量。教育相关部门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每个地区教育的特点,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较少盲目性,以便使供需关系得到合理调节。高校应该加强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能力,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设置专业,并做好专业实力的巩固。对于“热门”和“冷门”专业,以动态、科学的方式加以管理。在课程设置时要体现结合市场的实际需要,体现开放性、创新性。高校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就业形势,激发学生忧患意识,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使学生做出科学的就业规划,另外还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高效合理的运作机制,才能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三、结语
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因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高校教育管理价值观的概括,它贯穿于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周英.全球性技术转变——从硬技术到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5-120.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
[3]虞崇胜.树立以人为本的广义政治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04):45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