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03刘广马勇虎

西部金融 2014年7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刘广+++马勇虎

摘 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是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途径,金昌市作为资源性工矿型城市近年来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积极实践,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农村金融创新的步伐和力度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滞后,本文从健全服务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创新手段、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对改善工矿型城市金融创新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63-03

农村金融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途径,对于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金昌市农村金融机构本着“立足三农、服务城乡、互惠共赢”的理念,在制度支农、服务支农、产品支农方面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一、金昌市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提供了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行力度,提升担保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举措,着力为农村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其一是实施资源引入战略,吸引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太平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相继落户金昌;先后筹建了汇众、融合、阳光、八冶诚发等8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金融机构种类更加齐全。其二是推动政策性担保机构公司化改革,引入省公航旅集团成立了合资担保公司,辖区担保难问题得到缓解。其三是大力推行“企业+农户”、“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农村合作经营模式,稳步推进林权和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在医疗、养老等领域逐步实施城乡统筹管理,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其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信用村镇”和“信用社区”创建活动,有重点地在农村选取青年致富带头人开展信用示范户培育试点,通过引领示范有效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二)人民银行着力推动,发挥农村金融创新示范辐射作用。人民银行金昌市中心支行积极发挥基层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作用,从延伸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优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布局入手,切实解决农村金融产品少、农户融资贵、现代化支付服务覆盖面低等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开展了“农村支付环境示范点”建设,推广“银行卡+龙头企业+农户”、“银行卡+小额贷款+转账电话+农户”、“银行卡+惠农补贴+农户”、“银行卡+自助转账终端+农家店”、“银行卡+网上银行+农村用户”五种金融服务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目前全市农村已布放各类现代支付机具272台,设立了146个“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和131个“农村惠民服务点”,农户银行卡发放量达31万张,人均持卡1.47张,惠及了5万多名边远农村居民。二是推动非现金结算,针对永昌县粮油生产大县的特点,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动非现金结算方式在夏粮收购中的应用,79%的夏粮收购通过非现金方式结算,交易更加安全、便捷,取得了农户、收购企业、银行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三是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示范乡镇”建设,通过综合运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及产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扩大涉农信贷投入、普及农户金融知识、健全农村支付网络等举措,切实增强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银行机构积极实践,不断激发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全市涉农金融机构本着“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共创双赢”的目标,不断通过制度、服务方式、产品创新,增加涉农金融供给,改善“三农”服务整体环境,为“三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制度创新。农业银行成立“三农事业部”专门服务农村市场,通过扩大转授权,积极增加县域支行信贷业务授权范围,简化“三农”贷款审批发放流程;农村信用社按照信用等级实施差别授权管理,并进一步放宽基层社大额授信权限,不断满足规模种养殖业需求。二是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组建流动客户经理小组,设立便民服务点和惠农服务点,提高自助机具覆盖面等措施,缩短农贷审批时间和农村资金结算时间,贷款发放最长时间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7天,资金结算时间也由过去的1天缩短为不到30分钟。三是产品创新。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农业科技贷款、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新业务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银行推出了季节性收购贷款、化肥淡季储备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小水电贷款、县域医院及学校贷款、县域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一系列新产品;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推广林权、土地流转抵押贷款;农村信用社对在农村中心村镇、种养基地、农产品市场集散地的信用商户开办了商户联保贷款业务,积极破解因抵、质押品不足的融资难题。

二、农村金融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创新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是激发金融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然而从金昌情况看,保障机制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的需求。一是农业政策性保险仅覆盖了小额农贷,商业性保险因费率高很难作为政策性保险的有效补充,加大了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风险。二是土地及林权流转交易环节复杂,评估抵押难,农村缺少有效的抵押、质押品,导致以抵押质押为标的金融创新很难实现。三是农村专业担保机构缺失,现有担保机构仅限于企业担保,不能覆盖企业以外的涉农领域,使得担保对金融创新的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二)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因工矿型资源城市特点,金融机构支持支柱产业获取的规模收益远高于“三农”经济,加之“三农”经济风险保障能力弱,金融资源更倾向于向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流动,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对开拓农村市场重视不足。另外,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尚未达到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状态,存在信贷主体信用意识相对淡薄,涉农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会计报表失真现象普遍,恶意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涉农贷款不良率高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面向农村开展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金融创新层次较低。大型商业银行受业务授权限制,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和特色性创新少;地方性金融机构中的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因成立不久,机构网点对农村地区的业务覆盖面十分有限,农村信用社虽垄断农村市场,但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性较高,为农村地区量身定做的金融创新匮乏。

(四)金融创新人才缺乏。金融创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金融工程技术。涉农金融机构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待遇不高等原因,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现有从业人员创新意识缺乏和观念落后,导致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处于较低层次,创新潜能激发困难。

(五)金融创新的功能效应未充分发挥。受结算费率、认知度、传统思想影响,农村现金支付结算仍较为普遍,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刷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仅在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得到了普及应用,边远村镇的使用普及率依然较低,金融创新产品的功能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给予县级支行更大的自主权,下放信贷权限。拓宽政策性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其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把信用社办成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区域性、多样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格局,充分发挥保险体系在分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小型金融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建立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改善金融管理服务及创新手段。农村金融机构要结合农业特点,针对不同的贷款主体,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贷款条件、放贷程序、管理方式和风险评价体系,既要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又要调动基层信贷营销及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紧紧围绕“三农”需要,设计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在继续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和大额信用贷款、保函、仓单提单质押、林权和土地流转质押、代客理财、妇女创业和双联惠民贷款等业务,延伸拓宽银保合作领域和内容,巩固强化“企业+农户”、“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信贷模式,积极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农村支付软硬件建设,增加边远乡镇自助机具的布放,优化农村便民服务点和惠农服务点布局,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推介力度,适当降低农村非现金支付结算费率,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应重视金融创新人才的自我培养,要下大力气向内挖掘潜力,加强员工培训,逐步建立一批优秀的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管理经理、客户经理以及具有较强市场开发能力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创新潜能。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强化各类急需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重点吸收引进能熟练掌握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迅速建立起适应竞争和创新需要的农村复合型金融人才队伍,以发挥金融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四)建立和发展农业经济金融保障机制。一是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扩大农业险种,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并向保险公司提供一定政策优惠,组建农业再保险机构,建立农业再保险基金,推动农村保险代理、“保险+信贷”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开展,实现农村信贷服务与保险服务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二是构建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企业联保共同发展的担保机制,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实施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三是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林权交易评估中心,负责土地和林权流转的确权、评估工作,切实解决土地使用权和林权评估抵押难问题。四是设置农村贷款风险基金,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制度,解决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入成本高而导致的贷款风险补偿问题。五是继续大力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培育诚信的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建成信息全面、使用方便,能够在各涉农金融机构中共享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并加强农村地区信用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兰桂华,耿静超.广东农村金融创新思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2,(12):230-232。

[2]李画.农村金融创新要姓“农”加大财政性资金作用[N].国际金融报,2008-10-24。

[3]徐立玲.宁杰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农村金融创新[J].研究农业经济,2014,(3):54-55。

[4]张强.吉林省农村金融创新的特征与问题[J].吉林金融研究,2014,(1):51-54。

[5]钟燕,周建胜.浅析广西农村金融创新[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04-205。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