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片故事

2014-09-03张楚

博客天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录音师唱片录音

唱片故事

1997年我录制《造飞机的工厂》的时候,声音被压缩成MP3。我没想到那是大工业时代的尾声。

我做第一张唱片是1988年,是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的吴海纲老师负责我的唱片制作的,我那时是个懵懂的20岁的年轻人,侯牧人老师帮助我编曲,他有一个简单的合成器来找音色,写谱。还有臧天朔老师也做了两首编曲,我的唱片合约是每首歌200元人民币。老侯做的内敛流行一些,老臧做的前卫一些。

那还是一个模拟音乐的时代,录音棚里要用很大的磁性开盘带,普通人听音乐用收音机,还有walkman磁带机。磁带录音不能录很多个轨道,路错了,录音师要一次次接起来录。所以吉他贝斯手和歌手都要能力很强的人才可以,录音师万晓源因为经常录音,人又很结实,有一首歌《爷爷奶奶故事》他很喜欢,他就试着开了录音机器,马上又跑进录音棚关好门唱。结果大家都很喜欢他的高音。我第一次看到一张唱片是如何工作出来的,有时候夏天累了就半夜睡在录音棚里。当时北京老侯和陈哲他们有个小圈子,加上南方作曲的解承强,大家喜欢往来探讨音乐。

1990年以后中国原创音乐有些低迷,但是商业化的音乐却进入人们的视野,北京有了卡拉OK音乐,广州有扑通100夜总会,很多歌手驻唱演唱原创歌曲。北京的自组乐队也很活跃,经常一起演出。但还是没有什么好唱片,后来台湾真言社、摩岩、香港大地唱片公司进驻大陆,开始了中国私营原创音乐的步伐。

摩岩在我录制唱片前叫我去上海,去看李泉录音,我有幸看到了30年代的上海百代录音棚,非常大,像一个小的足球场一样。难以想象那时人们是怎么工作的。

1994年,我开始在北京电视台录制《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唱片,制作人是贾敏恕,他以前是台湾金属乐队的吉他手,后在赵传的演唱会上作为伴奏吉他手,他低下头狠狠地玩了一段失真噪音效果器,那年首体的观众也许都不太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的音乐他把握得很好,我们之前也沟通了非常多,我还总是问他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有些钻牛角尖地想问题,又没有答案。但他给我一本美国人出版的—音乐人怎么面对工作,版税演出的书,那实际上是一个法律意识很好的音乐人读本。我们一起住了一个月酒店,还是在模拟的环境下录了一个月的音。唱片出版以后,我开始了很短暂几年、可以拿到版税的生活。现在还觉得有一种很现代的感觉。

我更喜欢农业和时尚的内容,这些都事关活着本身的趣味。

1997年我再录制《造飞机的工厂》的时候,CD早已普及,还开始有了VCD,人们接触视觉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声音品质被压缩成MP3开始出现。我在模拟的尾声用电视的磁带录像机分轨录制了唱片的原始素材,老贾还是制作人,但他没有来,录音师金少刚帮我做的前期录制,等他到北京拿给我混音好的音乐听的时候,发现里面用了很多混响技术,素材变得更干净,多了些现代的光滑的美感。这张唱片发行以后就没像上一张那么多盗版了,世界几大唱片也到了中国,做了很多流行乐。但年轻人好像还是有很多迷茫也有追求,因为主流音乐只是比较电视化,内容并不反映他们太多内在想法。我没有想到那时候只是大工业时代的尾声。

1999年我开始了苹果粉丝的身份,买了一台苹果G3还有声卡,开始了数字工作的便捷时代,自己在家就和好朋友、香港亚洲传声的老板李劲松在电脑上做了好多音乐,音乐的写作方法也因为科技,可以用采样来拼贴。互联网科技的便捷时代也正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里。

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周围的生活没有什么质变,从之前的丰富与距离,科技倒是越来越快地把很多我们以前知道看到的东西快速地送到我们面前,并让人适应它的存在,也围绕在它周围竞争,甚至让人的自然变得裸露,这暴露了科技还有比自然更兽性的一面,当只能倒向一边的时候,当最体现人存在的美学没有位置,群体在思考和理解上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当然我也还是不满,去年又自己开始去录音棚制作一张专辑,这回是自己做制作人,我用很笨的办法就是靠耳朵听,身体感受来确定每种演奏和节奏的好坏,但却不控制自己的感觉和想象。前两天参加极客公园的论坛大会,包括苹果沃兹、小米老板等很多厉害的人上台讲话,我还是喜欢联想突然转行去做农业的负责人和洪晃的讲演,我更喜欢农业和时尚的内容,这些都事关活着本身的趣味。■

猜你喜欢

录音师唱片录音
大自然的唱片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唱片
新媒体时代音乐录音师应具备的素质探讨
坏唱片
录音师星星狐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