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巩固练习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014-09-02刘鹏义王丽娜
刘鹏义++王丽娜
〔关键词〕 数学教学;练习题目;设计;解决策略;多
样化;层次;探究型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111—01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促使学生知识正迁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目。那么,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目时,教师应考虑哪些方面呢?
一、设计的练习题目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设计练习题目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例如,在教学完“倒数的认识”后,我先设计了这样一道巩固“倒数意义”的练习题:
学生完成解答之后,笔者对此题稍加改动,去掉了最后一个等号,使之变成:
这样改动,这道题就拥有了无数个正确的答案。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还可以为下一个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迁移的数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同一个问题,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分层化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练有所获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为此,练习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基础性练习。新知教学后,教师应结合本节(或本单元)的知识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选编一些与新授知识相吻合的习题。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做到作业设置的知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
2.拓展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做法,就是在课尾设计一些思考题,让优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种做法已经沿用了很多年,而且效果不错。在此,笔者想补充两点,一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尾,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设计的拓展性练习的难度应适当,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中等生,并兼顾“学困生”。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至少选两道题完成。
1.计算: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面积是多少。
2.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找出身边的长方形物体,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三、精心设计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培养数学素养的作业,它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型练习:“春节期间,某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这种习题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很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笔者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二天反馈时,出现有三种不同包法:把长3分米、宽2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2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3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结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作业设计的完成来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练习题目;设计;解决策略;多
样化;层次;探究型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111—01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促使学生知识正迁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目。那么,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目时,教师应考虑哪些方面呢?
一、设计的练习题目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设计练习题目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例如,在教学完“倒数的认识”后,我先设计了这样一道巩固“倒数意义”的练习题:
学生完成解答之后,笔者对此题稍加改动,去掉了最后一个等号,使之变成:
这样改动,这道题就拥有了无数个正确的答案。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还可以为下一个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迁移的数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同一个问题,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分层化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练有所获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为此,练习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基础性练习。新知教学后,教师应结合本节(或本单元)的知识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选编一些与新授知识相吻合的习题。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做到作业设置的知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
2.拓展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做法,就是在课尾设计一些思考题,让优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种做法已经沿用了很多年,而且效果不错。在此,笔者想补充两点,一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尾,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设计的拓展性练习的难度应适当,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中等生,并兼顾“学困生”。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至少选两道题完成。
1.计算: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面积是多少。
2.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找出身边的长方形物体,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三、精心设计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培养数学素养的作业,它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型练习:“春节期间,某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这种习题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很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笔者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二天反馈时,出现有三种不同包法:把长3分米、宽2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2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3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结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作业设计的完成来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关键词〕 数学教学;练习题目;设计;解决策略;多
样化;层次;探究型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3—0111—01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促使学生知识正迁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目。那么,在设计数学练习题目时,教师应考虑哪些方面呢?
一、设计的练习题目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设计练习题目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例如,在教学完“倒数的认识”后,我先设计了这样一道巩固“倒数意义”的练习题:
学生完成解答之后,笔者对此题稍加改动,去掉了最后一个等号,使之变成:
这样改动,这道题就拥有了无数个正确的答案。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倒数意义”这一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还可以为下一个单元分数除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迁移的数学方法,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同一个问题,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分层化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练有所获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为此,练习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基础性练习。新知教学后,教师应结合本节(或本单元)的知识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选编一些与新授知识相吻合的习题。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做到作业设置的知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
2.拓展性练习。在教学中,教师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做法,就是在课尾设计一些思考题,让优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种做法已经沿用了很多年,而且效果不错。在此,笔者想补充两点,一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尾,而是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设计的拓展性练习的难度应适当,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中等生,并兼顾“学困生”。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要求学生至少选两道题完成。
1.计算: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面积是多少。
2.自己画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找出身边的长方形物体,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三、精心设计探究型练习
探究型练习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培养数学素养的作业,它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型练习:“春节期间,某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这种习题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很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笔者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二天反馈时,出现有三种不同包法:把长3分米、宽2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2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3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结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作业设计的完成来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