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影横斜, 点染教育人生

2014-09-02梁艳丽

师道 2014年8期
关键词:普通话试卷老师

别了,我的青葱岁月(上)

喜欢梅花。不独爱梅的暗香和风骨,更是常常于疏影横斜中,仿佛看到熟悉的一个个标点,点染着我的教育人生,提醒我青葱岁月中的种种过往。

静下来回忆过往,最感念那枚“!”。

那是我教书大约五六年后,在一所镇中心小学做代课老师,教语文。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我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笔试,题目的类别跟期中期末考试并无两样,只是涉及的内容少些,题量也略小。但我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期末考试,彼时,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单纯到如果学生考得不好就觉得自己特别无能,特别对不起父母给孩子准备的一日三餐。

对分数的偏执,让我养成一个习惯,每单元考试结束,我必定在考试当天改完所有的试卷,并于第一时间发至学生手中,要求他们带回家,请家长过目并在试卷上签字,目的很单纯,希望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果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加以督促。

又一次考试后,我细数试卷上的签字:“孩子的学习成绩又进步了,谢谢老师”;“因为马虎,错了不该错的地方,希望老师以后多帮助孩子”;“孩子贪玩,这次考得不好,希望老师要严加管教”……大抵都是些熟悉的字眼。坦白说,好多家长签字写得歪歪扭扭,言语倒是朴素直白,这不能苛求——看了,就是了解;说过一句两句的话,就是交流。对于种地做工的学生家长,家校间的沟通也只能限于此吧。

琼琼试卷上的签字别具一格:试卷的页眉上,靠近右上角,一个大大的“!”,炭素笔写就,描黑,加粗,那样的醒目,有呼之欲出的灵动,正下方,是琼琼爸爸的签名,字迹很清晰,没有男性的粗犷,却不失秀美。

我端详着那枚“!”,它竟从墨黑变得越来越清亮起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98分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我很欣慰!老师辛苦了,你让我看到师者风范,谢谢你的付出,感恩!……我一时内心充盈起来,仿佛听到好多学生家长给我无数的赞美与肯定,竟觉得自己高大了形象美丽了气质。

一枚小小的“!”让我有如此阔大的想象空间,较之所有家长朴素直白的签字,它内敛深邃,甚至让我联想到那个写成《悲惨世界》的伟大作家与编辑通信中那为人所熟知的“?”和“!”。

此后的教书岁月,我常常想起这枚“!”,是窃喜,是感叹,也是激励。

因为思虑,故多困惑,最初的教书生涯里,多见的是“?”。

颖,梅和我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关系特别好的同事和朋友。夏天的午后,孩子们散学了,我们也一起蹬着脚踏车到离校六七里的一处河堤上玩儿。河堤上绿草丰茸,散发着太阳的暖香。我们选深草处坐下,脱了鞋,让脚在泥土上自在呼吸,河风漫过护堤白杨的叶尖吹到脸上,爽爽滑滑,夕阳沉落,泛着蛋黄般可爱的金红。

“今年的高考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考上了,我便有了一切,考不上,我就走投无路了,只能选择死。”颖突然说出一句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话,像清风夕阳里的一丝异响。

看我们一脸惊讶,她低头自语:“你们还小,当然不明白我现在的处境,我是指关于恋爱和婚姻。”

虽语焉不详,还是让大家立时陷入沉默。我隐隐知道,颖有男朋友,税务干部,但他家里人嫌颖是民办教师,不同意他们的交往,颖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考试结果将直接影响她与税务干部的将来。我跟梅的确还小,梅参加工作时不到选举的法定年龄,我比她大6个月,我们会为知道将一滴蓝墨水滴在水里能将白衬衣洗得更白而雀跃,还没去想恋爱与婚姻。

有一点,我们却相同,都是高中毕业后招录的民办教师。颖比我们大,关于工作的稳定关于婚姻家庭,她比我们先进入尴尬,也就先进入应对模式:她将自己起初极具时代特征的名字“腊香”更名为一个单字“颖”,她立志重新投入炼狱般的高考,她也把书教得很好。而我跟梅,还没有做好任何准备。

这个没有准备让我懊恼起来。梅劝说颖别那样极端,而我,因了懊恼竟说不出一句话,的确无话可说,颖比我年长比我聪明也比我更知道取舍和得失。我直直地盯着地上铺陈的小草,看它们绿意泛滥,正恣肆着享受生命的愉悦,想着一片肥美的土地,一块或粗或细的根茎,就让草们如此鲜活,忽然感到一阵虚空,有无根的感觉。是啊,找不到根,生命便是未知甚至枯竭——未知的明天,未知的去路,未知的归宿……刚刚拂面温柔的风变得烦躁起来,明天没有注脚,三个女孩苦笑着。

在乡村里,还算得是读书人,因此,尚懂得翻页——人,总不能只活在困惑里。

教书,总还是愿意尽力教得好一点儿,不独为讨学生喜爱,也为能让自己享受工作中的小小成就感。教语文,总要有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个不需要理由,那简直就是必须。而我,没有师范教育的经历,普通话的习得源自小时候听评书的模仿,不规范不标准可想而知。

一个偶然机会,看见同事桌上摆着一本《语基》,32开本,不到100个页码,淡蓝色的封面,同事介绍说那是他们上中师(中等师范学校的省称,招收初中毕业生,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学制及培养对象现均已改变)时的教材。这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个高考落榜生,只会背“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去应答几个历史题,教语文,却不知道汉语语基为何物,实在叫人汗颜。怯怯地,我开口借来那本《语基》,现在想来,那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专科函授本科自修之前的第一次主动继续教育,造一个词,叫“初修”吧。

修习中,印象最深的是平翘舌分辨。襄阳方言里没有平翘之分,自己虽能在模仿中分辨一部分,却不知道规律,那本书教会我,形声字的平翘基本上取决于声旁,譬如“叟”做声旁的字绝大多数都是平舌,但“瘦”字例外,发翘舌音,记住这一个特例,便也记住了所有“叟”做声旁字的平翘区分。其它还有“一”、“七”、“八”、“不”的变调,上上连读的变调,“啊”在词尾的变音等等。

午饭或者晚饭后,办公室里没有人时,我便一个人,在自己靠角落的办公桌前坐定,屋顶有硕大的蜘蛛网,蜘蛛坐定网心,而我,就在网下,摊开《语基》,再配一本教材或散文,双肘支在桌上,双手捂着耳朵,自顾自地轻声读,一段文字之后,我撤下一只手,听放开一只耳朵跟双手捂耳时语音的差别,再一段文字,再撤去一只手,惊喜一个发现:单手捂耳听到的声音最真切最美妙!没有人分享我的快乐,但我已沉醉于小小的喜悦里。也有时,我停下来,看眼前老旧的办公桌,像一张账台,而我则是那戴着眼睛拨着算盘珠子计算盈余的账房先生,又是一件乐事。“当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寻常所求,总是得乐而忘忧,我便是以此种心态进行愉快的修习,虽然我尚不能完全摆脱诸多困顿。endprint

后来,我讲公开课,范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竟让一位听课的中年男老师落泪,不少人说“梁艳丽的普通话讲得好,人家有那个天赋,没办法。”我总把它理解为赞扬,虽只肯定了“天赋”,但终究是在说好啊!我不多分辩,自顾自地做着想做的该做的事。再后来,有机会参加省普通话测试中心的培训,10天的强化训练,92.9的普通话水平(几年后复测成绩提高到九十四点多,但只有这个分数给我的印象极深),80%的听测正确率,一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证书,沉甸甸地捧在一个乡村老师的手上,算是对我数年如一日坚持的回报吧,这,该算成一枚顺理成章的“——”吧。

疏影里,寒香中,我还看了“……”。

想要略去,却永远萦绕心头的,是失亲之痛。父亲离开时,我十八岁,上班不到一个月;母亲走时,我二十八岁,正为人妻为人母。生死轮回,是每个生命必然的过程,“年寿有时而尽”,然而至亲的消逝到底是让人永难释怀的事,不太愿意渲染悲伤,一念起时,便借了纸墨涂鸦,父亲的乐观豁达、母亲的勤劳善良,一个字一个字地串起来,就串起了双亲的音容笑貌,点一炉香,让思念随缕缕青烟释放……

不该略去的,是跟学生的快乐相处。那年教师节,全县组织师生文艺汇演,学校交给我(彼时27岁,副校长)两个节目的演出任务,这在我们这所乡村小学是头一遭。现在想来,竟有虚幻感,全校只一个音乐教师算得上有些专业基础,怎么就凑齐了8名老师跟学生同台演出呢?然而我们居然在县里的汇演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舞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老师们身着素洁的白色连衣裙,我在其中,笨拙的身体居然也旋转得有些婀娜,当孩子们手捧点燃的蜡烛依偎在我们身旁时,守护她们的双臂一下子温存起来,目光里也有了温度,炎炎盛夏也应和着心的热度,窗外那热烈的蝉鸣是最动听的喝彩吧。

舞伴之一的四年级女生娇娇,极活泼,去县里演出,略有时间,我们在城里的商场转转,有件商品没标明品名,她问我,我也答不上来(孤陋寡闻由此可见一斑),她便直接转向服务员:“阿姨,这东西我不认识,它是什么呀?”我印象中一向瞧不起乡下人的女服务员居然微笑着给她解答。后来,我在班上教学生如何大方得体礼貌地与人交际,不能不说是受了娇娇的启发。

春游,秋游,看桃花,挖野菜,教室里击鼓传花,操场上两个班对阵成语接龙,带上锅碗瓢盆去野炊……多少美丽的足迹啊,印在不断流走的岁月的沙里。

“一种风只流浪在一座山谷,一道堤只护住一弯星河”,记不起这是谁的句子,年过不惑的我常常想起,常常追问:流年易逝,青春不再,于这一方教坛,我能坚守的是哪些呢,我要做的是哪种风或哪道堤呢?

过往的那一枚枚标点,总有一个跳出来,像在作答。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教研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试卷老师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