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

2014-09-02崔学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借鉴美国

+崔学锋

摘要:与我国显性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同,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以隐性为主。它具有教育策略上的隐蔽性、教育资源的广泛性、课堂教学的渗透性和教育方式的实践性等特点。我国高校应转变思路,构建符合国情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尤其要强化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美国; 借鉴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2-0137-03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普遍存在,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显性方式,以正面灌输为主要特色,这种方式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正遭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美国高校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却是“无名有实”,其突出特点是大量广泛深入的隐性教育,这种以隐性为主的教育方式可以为我国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况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隐性方式为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这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基本含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专业课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它具有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育方法的间接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资源的广泛性和教育主体的平等性等特点。

美国高校采用以隐性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特定的背景。首先,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一向标榜并向他国鼓吹“自由”、“民主”等概念,民众也普遍反感直接的意识形态宣传和道德说教,显性教育方式阻力太大。其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采取价值澄清而不是强迫灌输的方法,可以使新移民更容易接受美国主流价值观。最后,美国是典型的教育分权制国家,地方自治权很大,州政府对本州教育实施独立的管理和指导,联邦政府无法对各州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领导,而只能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等手段进行宏观上的管理。

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社会广为流行,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行动的功利性,着眼于应付现实环境。杜威认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那么就必须把美国公民社会的生活全面引入学校并让学生参与这种生活,他进而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基本理念。第二,以路易斯·拉恩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学说认为,价值是个人的发现与选择,“德育不是给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教育只能引导他们怎样去选择”[1],而社会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接受现实,鼓励学生在思考和反省中做出选择,以此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第三,以里考纳为代表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指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善人格,学校应在自然科学、地理、文学和健康等各门课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道德暗示,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道德问题[2],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间接法”,把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活动中去,并采用探究的方法。

美国高校的隐性教育收到较好的实践效果。美国青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尤其是大多数美国青年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和主流价值观给予了高度认同,民族自豪感很强。国际民意测验机构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分别有70%和80%的美国青年赞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青年不为国家出力就意味着背叛”[3],在美国这样一个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占据意识形态支配地位的国家,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吃惊。

二、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1.教育策略的隐蔽性

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体现在教育策略的隐蔽性。从表面上看,美国高校并不开设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之类的课,没有像我国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也没有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高校不搞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美国高校只是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藏起来:尽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但美国高校普遍开有“公民教育”或“政治社会化”课程,其中充斥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尽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美国大学广泛设有“社会研究”学科,这是涵盖人文、地理、经济、历史等广泛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尽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但在美国高校的任何一门课甚至是自然科学课中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在某种意义上使几乎所有教师都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美国官方直言不讳地指出,其教育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实质就是要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但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美国采取了隐蔽的方法。原因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由于采用了隐蔽的教育策略,克服了教育受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意识的逆反抵触心理,青年学生处在不设防的精神状态,他们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

2.教育资源的广泛性

美国高校广泛借助社会资源开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大众传媒、社会环境、宗教等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来源。美国大众传媒业发达,新闻、出版、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都成为向其国民宣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美国更是抢占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向国内民众和国外青年进行文化和价值渗透。在社会环境方面,美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名人故居、国家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形象生动地传播资本主义传统与文明,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参观游览,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美国官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美国影响深远,经过美国资产阶级的改造后,美国的宗教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化身。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处处为宗教活动提供各种条件,并且允许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实际上履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特殊职能,在凝聚人心、规范秩序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3.课堂教学的渗透性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力图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培塑的目的。美国高校开设的课程大体可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两类,在每一类课程中都有意识地将美国价值观渗透其中。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等在内的众多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看都是知识性教育,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悄悄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官方的意识形态教育。[4]例如,通过对政府学等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播美国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美国的经济制度是最有生命力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大的国家等观念。在具体的专业课教学中,虽然以知识性内容为主,但也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大量内容。这种渗透甚至深入到我们通常认为是“客观中立”的自然科学课程上。例如,学校要求美国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自然课程时都要首先考虑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无孔不入的渗透实际上造成了学校的几乎所有课程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后果。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小班授课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答案。

4.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认为,公民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让学生把民主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将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生活和社区,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第一,在课堂讨论中锻炼。教师在课堂上大量采用模拟形式,如模拟国会活动、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欧洲议会等,注重将时事、热点问题,当地乃至社区的问题与基本原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批判思维能力。第二,在校园社团活动中提升。美国高校有种类多样的社团组织,大多实行学校章程规制与引导下的自治管理,社团活动丰富,可满足不同来源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社会与政治讲座、选举活动等,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内心。第三,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体验。美国高校将社区服务的情况作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标准。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西点军校等美国名校都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提供社区服务证明,优先录取成绩好的人。毕业时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单外,还有一份社区服务成绩表。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为移民子女提供外语训练、慈善工作等。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

三、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为高校设置了统一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配备了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成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效果欠佳,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方式不科学,重显性灌输轻潜移默化,重思政课堂教学轻专业课教学支持,重理论阐述轻实践践行,这种以显性的正面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发展程度、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上存在重大差异,但美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我国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更新理念,构建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首先,要高度重视隐性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大幅度提高隐性教育的比重,大胆探索符合国情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次,在教育名称上应加以隐蔽化,可在本质内容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将目前高校统一开设的“两课”改为名称更具中立性的词汇,以改变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逆反和抵制情绪。再次,在教材编写上,应结合青年学生的阅读特点,减少文字性的原理说教,增加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图片、故事等),增强教材的亲和力;在教学内容上,应减少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概念,多结合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关切和社会热点展开。最后,在教学方式上,要减少原理阐释、道德说教等内容,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和循循善诱。

2.强化渗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全覆盖

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处于让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对专业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足。事实上,每一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老师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远大于公共课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受教育对象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使其在日常的、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思想体系层面,效果更佳。我国高校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全覆盖,尤其要加强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首先,在保留目前公共课的前提下,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全覆盖,形成“思政课主渠道、专业课敲边鼓”的全方位课堂教学格局。其次,应明确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训,树立“思政教育,人人有责,科科有责”的理念。最后,应强化专业课的课堂纪律。专业课教师可以就专业内容展开自由探讨,但坚决不允许在课堂上公然发表违反基本政治要求的言论。

3.突出实践,形成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辅相成的教学格局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实践教学但力度不够,教学的体验性、生活性和活泼性不足,必须要加以改革。首先,要调整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安排,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服务,实现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的学分制。其次,应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教学的体验性,校内可以采取军事训练、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勤工俭学、专业实习等形式进行,校外可以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社会服务等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再次,要善于抓住重大纪念日、社会重大事件的教育契机进行价值澄清式教育。最后,要统筹校内外各种力量,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社团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形式中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芬.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72-73.

[2]蓝楠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借鉴[J].理论月刊,2010(6):148-150.

[3]吴锦旗.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7-20.

[4]郭强.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及其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133-137.

[5]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54.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借鉴美国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