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的互补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4-09-02张之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互补性方向思维能力

张之光

【摘 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和由下而上的思维、从前往后思维和从后往前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这四种反方向思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如果运用得当,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历史素养。

【关键词】思维互补性历史教学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它可以朝不同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不同方向的思维,特别是方向相反的思维,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与由下而上的思维、从前往后的思维与从后往前的思维、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等。这些思维虽然方向相反,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历史是研究人类过去的活动的学科,它不能直观再现,也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研究证实,只能以史料为中介去间接认识。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探索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的互补性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思维互补性的案例分析

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的材料出发,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各种思维手段,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从而获取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如课堂探究“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然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时,对“安内”的理解,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反共反人民,多次大规模围剿红军。但在小组讨论时,通过引导,有学生提出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不是属于“安内”呢?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提出蒋介石排除异己、消除地方势力是不是也属于“安内”呢?

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方法、路径及答案沿着不同的方向,在不同范围内呈发散型或分叉型延伸,这样有利于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发散思维固然不能让学生解决学术问题,但能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重复史学家研究的过程,这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考历史考试说明首要的考核目标是要求考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样也是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此外,近年来许多省份的文科综合考试经常出现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打破学生形成的用历史学科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个视角全面思考解答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与发散思维相反,聚合思维是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通过逻辑推理,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最佳答案来。在进行综合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把散见于各分册不同章节的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相应的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这就需要对不同方向的信息进行清理、筛选、分析和综合,即通过聚合思维得出答案。考试说明要求“分析历史结论”“解释历史事件的特征”“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这正是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此外,占高考历史试题一定分量的比较类试题,无论求同还是求异,都需要聚合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虽然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但没有朝着一个方向的思维聚合,就会使多向的思考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无法筛选出一个创新的见解。仅仅运用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往往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运用二者的互补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互补运作的结果。

2.由上而下的思维与由下而上的思维。

由上而下的思维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综观整个问题的全局,同时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细节上。人类的任何历史活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历史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内的专题型体系。这种体系打破了原先教材的通史型章节编写方式,一个完整的问题可能被分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必修分册的不同章节,或是选修分册中,不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问题及其时空观念的构建。例如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和孙中山这块内容,新课程人民版教材将其分成三部分:“辛亥革命”置于必修1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之中,必修3专题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4《“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又有《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虽然形式上进行了人为的分割,但是内容却藕断丝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放眼历史长河,由上而下地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发展的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重新分类组合分布在不同章节的内容,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把握问题全局固然重要,但深刻性同样是历史思维的重要品质。由下而上的思维正是把问题颠倒过来看,寻求新的见解或突破性的看法。《新唐书》中记载:唐中宗女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统编教材曾将其作为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其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令时人和后人叹为观止。但当时“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如果从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看,鸟兽等生物资源遭到一场空前残酷的洗劫,这样的工艺是以牺牲生态平衡、破坏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即便工艺再精湛也不值得提倡,这是对同一个历史问题的思维延伸和深层次理解。

由下而上的思考是为了转换思维的角度,深入观察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仍然需要进行由上而下的全面分析思考,因为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是辩证统一的。

3.从前往后的思维与从后往前的思维。

从前往后的思维即正向思考问题,由源头开始,由始至终顺着历史发展的过程去分析思考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常规方法。

如对解放战争的思考:1946年夏,坚持独裁的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改变了政权的归属,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力的证明。这是由原因推出结果的正向思维,得出的往往是较为传统的观点。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没有跳出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引导学生,学生跳不出思维定势的怪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后往前的思维即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历史学科来说,逆向思维就是追溯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倒着观察过去,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对后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出发,反思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有利于突破思维惯性,对提出富有创造性的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很有效的。

如果逆向思考,凯歌高唱和红旗飘飘的场景与内战后留下的难以医治的民族创伤形成了巨大反差: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工厂倒闭80%,农业下降25%,20~40%的农田变为荒地;内战使中华民族分裂,台湾问题至今存在,中国统一还需假以时日;内战也使中国错失了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的最好时机。这些逆向思考的结论和传统观点迥异,能够培养学生关注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运用逆向思维,往往能够柳暗花明,茅塞顿开,但是如果仅靠逆向思维而忽视正向思维是无法解决全部问题的。当逆向思维提出新的设想之后,还得用正向思维解决常规性的构思问题,二者是相互协同、相辅相成的。

4.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从思维的时空角度看,思维可以分为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是从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视角审视某一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能系统和完整地展现历史现象演变的轨迹,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新教材按照专题编写的模式就是对历史沿革或变迁的叙述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人民版教材必修1专题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就纵向叙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将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前发展的轨迹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现实。

横向思维研究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地点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这种思维方式从更大范围内多角度地考察历史现象,得出符合规律性的结论。如思考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再度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仅仅局限于分析法国国内的情况,是很难回答全面的。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一战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横向思维,思路就会很快打开。如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俄国革命爆发,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美国金元外交的重点放在拉美,战后的中心热点是处置战败国等,所以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

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各有局限,纵向思维是一种线性的、运用范围狭小的封闭思维模式,不利于开阔视野,不利于在大范围的联系中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横向思维又难以形成对历史现象更深层的认识,无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纵向思维像是在挖深一个洞,受阻时,可利用横向思维,尝试着在别处挖洞,转换思维视角,避免思维僵化和固定于某种模式。一旦寻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还得利用纵向思维的逻辑分析优势去解答。

二、思维互补性运用时的注意点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方向是多维的,同一个历史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思维方向去审视和解决,如上面提到的“一战后法国再度成为欧洲大陆霸主的原因”,就可以同时用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由上而下思维等进行分析。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豁然开朗。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思维的灵活性,不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也不可无史实依据,天马行空。这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互补性的前提。

2.辩证地看待思维的互补性。

相反方向的思维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按正常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受到阻碍时,转变思维方向是为了利用思维的互补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思维的功能而走向极端,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方向多元化的思维整合。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具体问题,应当辩证地设计“互补性”解决方案,合理运用,否则有悖于转变思维的宗旨。

3.突破思维定势,建构立体思维网络。

思维具有多个方向,而学生的思维定势总是片面或教条地沿着一个思维方向思考问题,寻找“标准答案”,不愿或不敢变通。因此,要打破这种定势,排除“优势想法”所造成的直来直往的线性思维,从而建构起立体的思维网络,灵活解决问题。

4.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思维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维方向走,这样就抹杀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因此,现代教学要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留有广阔的空间,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驰骋,并充分利用不同思维的互补优势,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

猜你喜欢

互补性方向思维能力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