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都嫌”的孩子需要威慑
2014-09-02郭涛
郭涛
拍摄《爸爸去哪儿》的时候,石头6岁,在中国的俗语里正是“狗都嫌”的年龄。我本以为这个“嫌”字是嫌弃的意思。后来在《爸爸去哪儿》一期节目里,剧组安排我们爷俩住了一家有恶犬的房子,结果石头跑过去把恶犬都给玩蔫儿了。我这才明白,原来这话是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人见了人躲,狗见了狗怕。
正是基于男孩的这种特质,我从不介意被人说成是一位严父。在我看来,每个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位严格的父亲。因为男孩天性比较淘气好动,对世界的探索欲比女孩强烈得多,是个极具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物种”,所以有时候就需要一个果敢严格的力来干预,才能收敛或者释放在正确的地方。
几乎每个男孩六七岁的时候天性都比较开放,“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能量大,自控能力却很弱。那怎么办?家长怎么帮助他?其实我对石头的吼、瞪眼睛,是想让他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自控。
在拍摄节目的过程中,他那力比多(Libido)一作怪,满场疯的节奏,只要我冲他吼一声,差不多也就能让他安静五分钟,但是安静五分钟节目就能多拍五分钟。别小看这五分钟,对摄像师及整个剧组来说,都轻松了一大步。
在第二期节目中,有一段我跟石头之间的“战争”和“矛盾”,硝烟弥漫。我假装把他关到大门外,告诉他不好好做节目就别参加了。当时我确实挺严厉的,从石头眼神中我感觉到他怕我,心中有一丝后悔。
事后我反思,自己从小到大一直也是被父亲这样呵斥,对这种教育方式本有一些排斥。但是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么一点所谓父权的威严,无论我喜欢与否,都无法摆脱。
但这种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吗?我觉得不是,可以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把这种父权的威慑力当成手段偶尔使用,但绝对不能一味地将威严当作特权去要挟孩子,压制孩子的个性,这中间尺度一定要掌握好。
在节目中我采用这种威慑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无论孩子多小,这是一份工作,是很多人一起做的事情,要遵守规则。在一个团队中做事,不可以那么随意,我希望石头能够明白。而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和他还是比较哥们儿的,常常在一起小打小闹。
我从小在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家庭中长大,家人都羞于表达感情,尤其是对男孩子。可是在我心里,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我用“严厉”的方式让石头了解规则,但我也知道孩子是需要哄的,要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拥抱,让他自信。
传统意义上,我们总觉得男孩子就应该刚强,可是刚而易折,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他,经常表扬他。平实只要石头表现得还可以,我就会奖励他“胡萝卜”。比如他要求“爸爸我想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时我就想,好,他听话这回就给他这样一个奖励吧。偶尔随心所欲一下又何妨,关键在于他知道家人是爱他的。
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会说到我错怪石头不好好吃饭那一期。记得那一期播完了,对我的负面批评特别多,我承认我确实误会了,没想到石头是想让村长吃饭,我也和石头道歉了。
但是,吃饭要有个吃饭的样子,我觉得这一点没什么错。也许我的要求比较多,但我觉得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始,是最基础的自立,因为这件事将来没有人会帮他,所以让他在长身体的时候学会好好吃饭,是我对他最基本的要求。这也许在观众看来,又是我对石头教育当中一种“苛刻”的坚持吧。
同时我觉得,孩子毕竟有很多天性,有很多淘气的东西,那些小小不言的,不用太计较,必要的拥抱、必要的放松、必要的妥协也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出现的问题关系他的成长,家长也绝不能含糊,要很明确地引导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中间出现交流问题时,“中国严父”的一些小手段也可以适当用一下。
现在我发现有时候跟石头太哥们了也不成,这小子太聪明,很快就能找出我话里的漏洞,然后蹬鼻子上脸,还准备骑在我脖子上“拉屎”。
这时,父亲的威慑力又要被搬出来用啦。
编辑/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