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身的教育话语演绎学校文化(二)
2014-09-02王亮伟
王亮伟
让学校文化具有“张力”是学校文化建设追求的一个基本特点,抓住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因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而学校文化建设最终还要有相应的“落点”。
第一个“落点”是学校视觉文化。我校主要体现在校园的轴线景观上,让师生通过视觉去体验它所传达的文化话语。轴线景观以主大门为开端,其总体形状呈半弧形,校门内的绿化带向内收缩,使入口空间显得较为开阔,充分展现学校“情真意切”的亲和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作为学校主入口的景观序幕,道路两侧是仿老校园的两排香樟树,并延伸至“历史步道”两侧。该区域以“三品石”(“人品、作品和产品”)作为中心焦点,收缩东西两端的绿化带,使学校入口拥有一定的空间纵深,同时也为景观大道前端的主雕创造了较宽敞的环境空间。以“激越的乐章”主雕为主景,两侧以香樟形成林荫,大道中央以地雕铭文石刻记载学校发展沿革,体现“铭记历史,岁月巡礼”的设计意图。中央广场以刘国钧雕像和“外方内圆”的“纪元坛”为主景,并通过放射性地雕、全景式喷泉、立柱式银杏、丰富开阔而大气的广场景观、“水如平镜”的平湖和镜湖、衔接“历史步道”铭文地刻,展示学校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和继往开来。
图书馆两侧设计以银杏和马褂木形成环拥主体大楼的观赏性景观,并通过“学林漫步”和“杏坛春秋”分别营造体现教师“师魂”和学生“春华”的特色意境。在林带后侧,分别建有“游(优)廊”和“凉(良)亭”,建有“百年纺机”和“男生女生”雕塑,让师生在各自的学业事业中体会大成工业的遗韵和校园生活的幸福。图书馆后侧,设计并移植老校园的“璧如园”景观,融入“璞玉成璧、琢玉成器”“如璞之真、如璧之纯”的主题来升华原来单一纪念性景观的内涵,并将成为各届校友的情感记忆和母校寻根的缅怀之地。
作为轴线景观的延伸,“共青林”成为未来最大的“校园公园”。“校园公园”里有学生“阳光俱乐部”、“虎啸灵璧”石景,还有用工地上废弃的地下管道和桩基营造的自然雕塑,显示“基础夯实人生、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含义。
这是一条校园文化轴线景观。它既是学校历史记忆的空间延伸,又是职业文化与学校育人的自然融合,更是职业学校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我们将文化轴线当成一篇“大作”来写,更显得结构严谨、寓意深刻。
第二个“落点”是企业文化。我们将它体现在学校设计建设的“教学工厂线”上,其特征是工业文化融合校园。“教学工厂”既是学校的又是企业的,所以不能忘记两个属性,或者说两个属性不可偏废:一是学府文化,要适宜学生读书生活成长;二是企业文化,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产业文化精神。学校营造学府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交融的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彰显专业个性和校企融合的个性。
我们在校园内新设立的两尊工业雕塑,一尊在教学工厂前,三只齿轮紧紧咬合在一起,取名“联动”,蕴含着“校企政”联动、“产学研”联动和“教学做”联动等丰富的职业教育内涵;另一尊坐落在机电教学工厂的门厅里,叫作“工业印象”。那具有地域特征的太湖化石上,镌刻着早期工业革命的印迹和工业文化的特质,它告诉我们:工业革命精神生生不息,持续久远,从这里延续着工业文化的魅力,流淌着现代工业化的新鲜血液,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不竭动力。未来劳动者自身的工业文化素养决定着工业化的先进程度。只有将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才能让同学早些体验和感悟工业文化精髓。
第三个“落点”是精神文化。我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幸运教育”。它的文化价值在于:既有理想的成分,又有实际的体现;既有超越的目标和精神,又有经验的内涵和形式。其核心精神是:“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这是我校长期以来追求并践行的教育“创造幸运”的理念:“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幸运。”对教师来说,“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运”;对学生来说,“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同学感到幸运”;对学校来说,“因为我的存在,而让社会感到幸运”。
基于学生和教师,着眼于社会发展,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