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着迭出花更红
2014-09-02王学东
王学东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具备揭示生活内涵和本质功能的议论文就成了高中作文训练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的高中议论文训练陷入了无文可仿、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翻遍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竟找不到一篇中规中矩的可供高中生模仿学习的议论文范文,也找不到一篇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文字。教师窘迫,学生困惑。黄立婷老师的“议论文事例段落升格指导”一课算是给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以学定教,选点独特
本次“杏坛杯”高中语文组的竞赛选题是“议论文写作升格指导”,这个选题可选择的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有语言的升格,有结构的升格;从小的方面看,有开头的升格,有结尾的升格,有段落的升格,有选例的升格,有叙例的升格,有议例的升格,等等。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可能完成不了任务;太小,可能又略显单薄。当然,更重要的,作为一堂竞赛课,所选择的点最好还要是目前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黄立婷老师所选择的“议论文事例段落”的点就来自于教学实际,她在“教学设计”中说道:“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写议论文事例段落这一部分时,往往会出现叙述文字冗长、堆砌事例、缺乏分析等问题,不符合事例要‘高度概括这一原则,且事例段落结构不完整。”于是,她“以学情定教法”,设计了这节课,希望学生学会如何规范地运用事例论据进行论证。
这个点的选择还真是非常聪明,我们在说一篇文章的结构时常常说“篇章结构”,所谓“章”就是“段落”,一篇文章就是由一个个段落构成的,每一个段落都能写成功,那么,整篇文章也就能成功,所以“章”是“篇”的基础。我们不少老师总是强调篇的结构,却往往忽略“章”的构成。议论文的写作更是如此,如果学生连一段议论都写不好,怎么奢求他能写好全篇呢?黄老师将“段落”的写作作为训练的重点,正是抓住了议论文写作的“牛鼻子”。
同时,议论文段落的写作涉及叙例、议例及段落的展开等内容,将这些作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显得既丰满又不庞杂、虽小巧又不单薄。
二、逐层推进,渐入佳境
一堂课犹如一篇文章,要层次清晰,要步步推进;一堂课又不仅仅像一篇文章,因为课堂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所以课堂的推进还要由表入里,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黄立婷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这样来安排结构的。
既然本课的重点是“升格”,那就少不了需要升格的病文,如果当场将病文发给学生,那么课堂就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分析,课堂就会出现相当长时间的冷场。黄老师课前就将病文发给了学生,所以课堂上“病文诊断”环节就显得紧凑而又热烈。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三大问题:叙述冗长、游离论点、缺乏分析。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于是,课堂进入“修改病文”的环节。作为一篇800字的长文,如果全面修改,不仅时间不够,而且课堂也会显得冗长拖沓。黄老师只截取了该文的一段加以修改,取得了举一反三之效。在叙例修改这个环节,执教者的安排也是很有层次的,先“单一用例”,再“排比用例”,遵循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也扩展了学生议论文的用例视野。在此基础上,教者又由段落中的叙例扩展到段落的构成指导上,用“汉堡包式结构”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以段落结构方式的指点。纵观整堂课,教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带着学生移步换形,渐入佳境,最后水到渠成。
如果说以上教学环节有什么缺憾的话,我以为,在讲到排比用例时执教者最好也选择一段病文让学生修改,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排比用例学生很喜欢用,但毛病不少。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在这里补充我自己的一个教例,供同行们参考:
第一步,是陶行知兢兢业业造福学生不辞劳苦万世师表的第一步;是谭嗣同一峦挺秀片石苍茫亘古不磨群山奔赴的第一步;是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声声呐喊余音绕梁的第一步……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义士走向成功走向永恒,正是因为他们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才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传奇与名声。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以“第一步”为题所写的一个议论片段。这个片段猛一看很有味道,但细细咀嚼,却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三个例子排列不当,应该按照三个人的生活年代来排,谭嗣同是近代的,应该排第一,鲁迅比陶行知早逝世10年,应该排第二,最后才是陶行知。
其二,我们知道鲁迅的第一步是“弃医从文”,其他两个人的“第一步”从前面的定语中看不出。“兢兢业业造福学生不辞劳苦万世师表”是对陶行知的贡献和人品的评价,“一峦挺秀片石苍茫亘古不磨群山奔赴”化用了谭嗣同墓前华表上的一副对联,是赞颂谭嗣同的精神不朽、与天地同存的。
其三,对照后面的析例,举例时应突出第一步之后所取得的成就,但这一片段中没有。
其四,在语言上,前面的“第一步”是主语,谓语是“是”,宾语是“第一步”,句子的主干就成了“第一步是第一步”,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为此,我特作如下修改:
高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迈出了变法维新的第一步,终成一代英豪;高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迈出了弃医从文的第一步,终成一代文豪;高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迈出了“生活教育”的第一步,终成一代教育家……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义士走向成功走向永恒,正是因为他们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才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传奇与名声。
三、以法导改,循格升格
《孙子兵法》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这里的“渔”就是方法,就是规律。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被人们说成“少慢差费”,问题就出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方法的指导。而本课的执教者却非常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一用例”升格指导时,黄老师小结了叙例“减三加一”的技巧:删减细节性语言、游离观点的语言、啰嗦重复的语言,添加点明观点的语言。
在进行“排比用例”指导时,执教者介绍了排比用例经常用到的句式:“从……到……”;“当……时……”;“如果……那么……”;“正因为……所以……”等。
在进行议论文段落结构指导时,黄老师以汉堡包为喻,总结出了“汉堡包式结构”:
①芝麻(论点)②面包片(对观点的解释)
③奶油(名言名句)④牛肉、火腿、鸡蛋(例证)
⑤面包片(对例子的分析与总结)
这种“汉堡包式结构”基本段落构成的总结,生动形象而又简单易懂,堪称全课的神来之笔!
我曾经一再呼吁,语文教学不是玄学,也是有法可依的,我们的语文课要多传授一点方法。当然,语文学习的方法没有现成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用心去琢磨去总结。黄老师在这节课上总结的这些方法都是她自己钻研的心得,很形象,也很实用。她明白,只有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去修改,文章的质量才能提升。学生心中有了“格”,文章就能升格了。
四、讲练结合,张弛有度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特别重视语文的训练,他认为训练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主线。由于新课标没有出现“训练”的字样,有些教师就误认为训练可以弱化或者可以取消。为此,钱老最近又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发表长文,再次呼吁强化训练。
本课在讲练结合方面做得很好,在短短的45分钟中,黄老师安排了三次训练——
第一次是讲解“单一用例”时,这次是执教者带着学生一起训练的,教者先选择了病文的一个段落进行剖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再在修改的基础上总结出“减三加一”的方法。
第二次是讲解“排比用例”后,教者让学生自选“排比用例”中的一种方法,把习作中的三组材料,先进行修改或简单压缩,再组成一组论证材料。在这次训练中,教者充分利用了病文的材料,同时又训练了“排比用例”,真是一举两得。
第三次是在介绍了“汉堡包式结构”后,让学生在之前练笔的基础上,任选其中一个事例,把它扩充为“汉堡包式结构”的事例段落。
有些老师担心课堂训练多了会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再好的方法,如果不通过训练,它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节奏的把握,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一练到底都不是好课,只有讲练结合,才能张弛有度。
黄老师的这堂课“妙着”迭出,精彩纷呈,正因为有了这些“妙着”,课堂之“花”才开得如此艳丽。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如皋中学教导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