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需坚守底线
2014-09-02严华银
严华银
在一个课堂教学研讨会的现场,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上完课后,认乎其真地对我说,这节课用了我独创的教学模式,主体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套路设计的,你看出来了吗?我很是吃惊,一节课就可以体现几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当下的课堂中,如这位老师一般探求教学创新者大有人在。比如有人以“三维目标”为主线,设计出所谓的“目标控制”课堂模式;有人无限夸大学生“学”的功用,以为所有的教学都可以“兵教兵”,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无所措其手足;有人则将学生应该在学校和课堂中的“学习”无限度地“前置”,孩子在家中“上穷碧落下黄泉”,苦读、苦学、苦找、苦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真理稍稍走偏半步,极有可能变成谬误。我以为,教育教学需要模式,但需要好的模式。鉴别模式的好坏,我觉得有几个要件。
一是是否合乎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课堂教学而言,重视“知识”和“技能”,重视“方法”和“习惯”,重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应该是规律。而把原本属于“课程设计”的三维目标降格为课堂目标,指望通过一节课就来改变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显然是反规律的。
二是是否合乎人性。以人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性”,学生尽管以学习为主业,但仍然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享受,应该有他此一阶段完整丰富的生命形态,比如悠然遐想的快乐、玩耍交往的快乐和天伦之乐。但当我们把学习中大量的任务和负担转移转嫁到家庭,家庭也成了学校,以为学生生活的一切就是学习,为之可以夜以继日昏天黑地死去活来,这种知识教育的过度化不独反教育,而且反人性,结果必然是毁了孩子。当前,“慕课”和“翻转课堂”正逐渐进入学校和课堂,其优势正在被广大教师发现和认同,但假如这样的“开放”和“翻转”被有些学校和个人“念歪了经”,将其理解并操作为学校教学的“家庭化”,我个人以为,终有一天也会走到这种理想设计的反面。
三是是否合乎常识。某些区域的教育,在某种猎奇逐艳的所谓“改革”中,早已脱离了根基和原点,甚至南辕北辙了,我曾经说,拯救现实教育需要理性和思辨,需要回到本真和常识。反思我们自身对于专业学科的学习,直到今天,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思考、练习而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会在课堂中一味地无限夸大“小组”和“合作”的神奇作用呢?甚至还有人慷慨喊出“孤独可耻”的口号,为这样的学习模式“张本”。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不能推己及人,置常识常理于不顾。这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故意,于教育于学生害莫大焉。
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最要关注的是“育人”,此人乃立体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学业和智育的进步很重要,但绝不要忘掉还有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等的培育。有人说,这后两方面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生可能比什么都重要,言辞虽然极端,但不能说全无道理。而这,对于我们现实中一刻也不会停息的教学和模式创新,都将有着莫大的启发和教益。
(作者系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