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为语文教学插上翅膀
2014-09-02谢植燧
谢植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美术理论,让教学与美术适当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热情洋溢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让诗画紧密结合
“诗中有画,画巾有诗”,情景交融、诗境盎然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诗歌教学与美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诗歌的内容。以《沁同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色图。教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可以运用相关美术知识,把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几个典型画面。然后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联想、想象,勾勒形态,着上颜色,使画面具有动态感,给画面补充细节让它更细致逼真。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意境在画与诗的结合中得以呈现。
学生在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诗歌简洁的语言,根据以上几个步骤,把它转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它在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相互学习交流,还能提高对诗词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坚持运用下去,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画家,都具备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诗画结合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让文本意境更美丽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也就是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美术知识,可以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材,不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吧,那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江南采莲美景的想象,荷塘边的小路……无一不入画,无一不成画。作家是在写文,更是用心在绘画。一个荷塘写出了淡淡的忧愁,也寄托了朦胧的希望。当引入一些美术知识带领学生畅游荷塘时,我们会发现,画与语文其实很亲近。那月色下的荷塘,也成为学生亲切的回忆。《米洛斯的维纳斯》在维纳斯的断臂上去探讨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残缺美,虚实相生,美术经常用到i在文学中同样也是比比可见。美术知识和语文隔行,但不隔理。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心灵浸染墨韵书香。美术知识与语文结合,化文本文字为形象,使学生的视点与文本的视点相互交融,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体验,就有可能进一步丰富文本的意义,让学生掌握诗外的功夫。美术知识与语文知识结合,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提供了可能。
三、为作文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没什么好写,无从下手,于是套话假话连篇,这已是语文教师头痛的老问题。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多的内容:大自然的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日出日落、阴晴雨雪、寒来暑往、大江东去、高山深谷、平原麦浪、狂风暴雨、清风拂面、叮咚泉水、澎湃海浪、蜿蜒山路、平坦大道、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生活中的起早贪黑、挑灯夜战、友好竞争、谦逊礼让、互相关怀、乐于助人、和睦友爱、弄虚作假、抑郁消沉、铺张浪费、夸夸其谈……生活如此丰富,作文内容为什么还会那么贫乏呢?为什么身边的事物不能成为我们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关键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运用良好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把身边的事物变成了单一的互不关联的东西。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的联系。在作文教学中引进美术知识,借助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点提供了方法。事物之间的交集、融合点越多,就有可能越过事物本身的意义,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学生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先把相关的内容画成一幅画来表现,再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文字大胆地表达出来。写记叙文,要努力使所写的内容形成一幅幅奇妙的人物活动图;写散文,要使文章是许多生动画面的组合;写议论文,要善用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事物进行深刻的分析,让论据也成为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论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
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绘制语文手抄报,合理地安排版面,摘抄和编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画上精美的插图。面对自己的作品,学生才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幸福,从而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作为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