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与方法
2014-09-02刘久娥
刘久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认识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
一、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观察积累
目前,不少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写出来的文章多是应付性的,或生搬硬套,或胡编乱造,主要原因是缺少真实的生活。因此,要想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生活,学会观察,注重平时的积累。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生活,理解和体验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学生勤于观察并且善于观察的话,便会获得对事物的鲜明而具体的印象,便会获得大量感性材料。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得多了,他们写作时便不会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好写”,不但不会生搬硬套和胡编乱造,而且会进发出极浓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模仿和借鉴,学会迁移运用
不少学生之所以写作兴趣不浓,除了缺少生活的源泉之外,还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他们提供模仿、借鉴的“样板”,让他们在模仿、借鉴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能,从而得心应手地写作,这样兴趣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模仿是学生学习写作,掌握写作技能的重要方法。它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样”可学,学习的难度便会降低,而且能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不应较长时间停留在模仿这一个层面上,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造,要善于迁移应用。如学习了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后,要求学生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泰山》、《游五台山》等;学习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后,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冬》等。
三、鼓励求异思维,写辩论式文章
所说的求异思维,是指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提示现象与本质问存在的差别的一种思维,也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选择出富有创造性的、能有效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作文思路。
一般来说,求异思维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对被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二是能打破旧的习惯思维程序。其具体表现为:富有独创性——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路径;富有多向性——思路宽阔辐射,善于多方求证、不拘一格;富有灵活性——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求异思维在写作上的具体再现就是“求新”。尤其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为了避免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应时时设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那就必须在“新”字上大做文章,而求异思维正是帮助学生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一种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运用到写作中,有多种形式,但常见的主要有纵向求异、横向求异、逆向求异和多向求异等几种。其中最能激发出学生写作兴趣的是“辩论式作文”。例如,某年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即是辩论式作文题型。一位教师借鉴这种做法,以“名师出高徒/高徒出名师”和“有志者事竞成/有志者未必事竞成”等为题目,让学生写辩论作文,要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反驳与之对立的另一个观点,要求做到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进行辩证论证,不要失之于片面和偏激。写作指导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成文章后双方各派四名代表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拓宽了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相当热烈,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四、肯定学生的进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希望教师肯定、称赞自己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便会形成愉悦的情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那些受教师肯定和称赞的言行迅速得到强化。因此,要使学生对写作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好之”,而且“乐之”,教师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一定要想方设法多加鼓励,哪怕有点滴进步,也要加以肯定。批改一定要“多就少改”,不要一看到不通顺之处便整句甚至整段划去;评价应尽量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使整篇文章并不见佳,也要给以适当的鼓励和称赞,而不要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因为这会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在高中试卷中的分数比重最大,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写作的基本功,做到临场不惧,提笔则写,写则能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较为满意的写作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