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的培养

2014-09-01耿和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观察兴趣教学

耿和平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观察;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58-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角度而言,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培养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知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笔者认为,人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有了这个基础,许多抽象的教学活动就很顺利了,这就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一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学生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等。

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爱问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四、运用启发和发现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若对题意不懂,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上下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汇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六、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题目:一辆小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240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解法一: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是240÷3×2+240=400(千米)。

解法二:相对简便一些,先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

综合算式是:240÷3×(3+2)=400(千米)。

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还有一种新的解法是:

解法三:算式为:240×2-240÷3=400(千米)。其中,240×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240÷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这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本例看出,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伴随着兴趣而产生,而浓厚的兴趣靠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两者之间有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共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观察兴趣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