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柔性思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014-09-01陈静
陈静
摘要:以人为本、自然无为、柔弱虚静等柔性特质构成了老子柔性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渐凌驾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上,“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向。老子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内蕴含的柔性思维对当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入的指导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道德经 柔性思维 人力资源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经典,以自然、无为、虚静等柔性思维方式自成一家之性,其精髓是致柔、致虚的柔性思维方式,以人为本、自然无为、柔弱虚静等柔性特质构成了老子柔性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及人本思想的回归,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型,重新认识老子的柔性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本文就老子的柔性思维方式来反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浅论老子柔性思维方式在现代企业人力管理中的应用。
1 以人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向
从企业管理的轨迹来看,企业的管理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刚性管理方式到柔性管理方式的变化过程。企业管理的基本初衷在于“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刚性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强调规章制度的管理模式,促成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纪元,但“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的机械化、非人格化特征,使刚性管理无法充分发挥人自身的潜力,逐渐违背了管理的初衷。20世纪50年代,“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开始形成并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渐凌驾于传统的生产要素之上,“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向。
老子的《道德经》阐明人的地位,强调对人的尊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德经》第25章)如果把企业比喻成域,其内也有“道”、“天”、“地”、“王”四大:“道”对应为企业运作的规律;“天”对应企业所处天时;“地”对应企业所处地利;“王”对应企业职员。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信息、时间、空间等。人是“道”的利用者,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及根本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亦体现在现代管理中,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是要让个人的才智和健康体魄以及工作热情得以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成倍增长”。①
对企业来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用人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老子在充分肯定人的地位的同时也十分讲究合理使用人才的策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27章)。“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世人秉性不一,有自己的个性及优缺点,成功的管理应力求位得其人、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第27章)集合众智,无往不利。汉高祖刘邦市井出身,文不及张良萧何,武不及韩信,却能知人善任、驱策自如,善于发挥各自所长,用人到位,最终战胜项羽,成就帝业。
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柔性管理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等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与老子柔性思维内“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契合。
2 自然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
2.1 无欲等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老子的无欲和无为是统一的,实现了无欲无为,则自在逍遥而大有作为。
①持守虚静无欲纷争自会消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②无欲将成就世俗之累无法企及的成就:“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81章)真正的善辩者不去争辩,博学者看似没有智慧。
③不争,而有得;争,暂时得,实则失。故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不贪欲、不执意而学,不以稀有之货为贵,淡然处之,顺应自然,则一切自然而为。
2.2 自然无为的柔性思维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应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辅助而不占有、服务而不居功、顺应而不干涉的处事、处世态度。即管理的本质不应是控制,而是服务。
①苛严的管理适得其反。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5章)繁杂的规章戒律反倒会遏制事物发展的生息,不如虚静无为、持守中道,保持宁静无为的状态;
②外在的管理无法持久有效。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23章)以天地之能量,所施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人为的力量呢。少施政令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长久的管理之道应是激发源自员工内心深处的工作积极性及自我管理的原动力,员工自愿自发的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远比外在制度的约束来的持久有效。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当企业规范真正转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企业目标真正转化为员工的自发内在驱动力时,所辖员工才能做到不遗余力地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
③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为最优化管理。
老子的管理哲学里,有四种不同级别的状态:“太
上,……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推而言之,上等的企业管理是让公司内员工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而让企业良性运转;次等的企业管理是员工认可并乐于遵从公司内的管理制度;再次等的企业管理是员工认为公司内的管理制度严苛并持畏惧心理;最次等的企业管理是让员工认为管理制度不合理甚至触犯了个人的尊严。
以自然无为作为柔性管理的指导思想,则在柔性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致力于员工工作的内驱力,不应通过繁琐、严密的规章制度、条例细则规诫、监督员工,也不应依靠拥有的权力来命令、惩诫下属。“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烹制小鱼不能随意去搅扰它(小鱼会残碎),也不能鱼儿入锅后不管不问(口味肯定不好),把鱼烧好的关键悄无声息的放置适当的佐料、把握恰当的火候及翻炒机会,有形入无间,色香味虽入鱼,而鱼无觉。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习大自然的平衡之道,把握制衡之术,深谙有为与无为的辩证关系,将实际管理艺术化,让员工感受不到具体管理的存在,但是实际上,公司理念及文化无处不在,深入员工内心。运用无形的文化的力量,以最小的管理行为达到最大的管理效应,进而管理者可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的干扰,员工可体现自身的价值,成就感得到激发,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3 柔弱胜刚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用柔性思维的根本原因
“柔弱胜刚强”(第36章)是老子柔性思维的基线,《道德经》内反复强调处弱贵柔:柔的东西容易保全“曲则全”(第22章);柔弱是生命力的体现,而刚强则会很快走向事物的反面,是衰微与没落的象征。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76章);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较之刚强更胜一筹,因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守柔曰强”(第52章)等。
纵观老子柔性思维,“柔弱”实质指天下之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这种柔弱蕴含着内敛,富有韧性和生命力。在对方强大之时,在面临危机之时,圆融以对、委曲求全、避其锋芒,守柔处弱作为一种自保、一种掩藏、一种蓄势、一种手段、一种韬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物极必反,一旦时机成熟,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以退为进的柔弱即战胜刚强,这正是柔性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道德经》构造出的自然、质朴、辩证、豁达及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蕴含的理念精髓就是柔性思维方式。将其灵活运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宏观掌控以人为本的基本方向,以自然无为的思想为指导,处弱贵柔,将使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机,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因借鉴老子的柔性思维更有广度及深度。
注释:
①[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0。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田云刚.张元洁.老子人本思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2002(4).
[3]郭日军.赵海燕.老子柔性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周建国.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J].管理科学,20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