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有感——当代语境下的动画审美缺失

2014-09-01王爱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视觉性故事性思想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动画发展现状,利用艺术审美的相关概念探析中国本土动画创作的缺陷,重点从故事性、视觉性以及思想性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在当代语境下的动画审美缺失,以期将其深入到动画类专业课程教育设计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便是本篇论文的主旨思想之所在。

关键词:故事性;视觉性;思想性;动画审美;缺失

中图分类号:J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93-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娱乐趣味文化也由传统的艺术审美转化为商业化、大众化的审美取向。动画以及动画所衍生的行业也无法置身事外。众所周知,在动画艺术的观众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少年儿童。我们且不论动画对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单是对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也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只有通过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审美情感体验的动画作品,通过不断培养,才可进一步丰富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探讨中国动画在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缺失,避免在此类创作中误入他途,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动画在审美形式上的弊端,笔者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故事性审美缺失

纵观中国近二十年来的本土动画创作,从业界企业乃至管理和监管这些企业的国家文化事业相关单位,都一直在强调一个主旋律,那就是动画作品要重视“教育性”,无论动画电影或者动画长剧,都必须在制作之初就背负上“教育意义”的大外套,这一点,似乎与欧美和日本动画有所不同,虽说欧美、日本动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存在极强的教育功能,但他们的作品多数在娱乐的同时告诉你一个道理,而不是在创作之初就将教育性视为“第一要务”。为了教育性,可以削弱娱乐性甚至变成没有任何娱乐性的说教性的作品,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动画制作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部面向市场的作品而去照搬老套的、被公认的具有教育性的故事桥段,我们在很多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为数不少的作品一直是在重复创作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或事迹,还有一部分作品似乎是做了创新,将原来典故中的故事情节安排在了新的角色上,这些角色可能是小猫、小猪,也有可能是植物或者机器人,然后冠以某一个片名。我甚至看到某部动画电视剧,全篇故事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典故。显而易见,这些故事情节的重复化无非都是在向观众传递着“教育意义”。与之相反的是,欧美和日本动画因为没有背负“教育性”的外衣,反倒在娱乐、轻松或幽默的同时,运用新鲜的、创新的故事情节向你传达着更为鲜活和更深层次的“真善美”的本质。相形之下,我们的作品未免显得“过于教条”,欧美和日本动画作品的则更像是“寓教于乐”。故而,本土动画吸引不到国人的注意也便顺理成章了。

二、视觉性审美缺失

近年来,本土动画创作逐渐显现一个怪像,那就是对国外动画作品视觉过度模仿,从国外动画电视电影作品被引进后,这些极富其深厚的本土民族文化与拥有强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的商业性动画片,因为画面形式风格具有很强大的视觉娱乐性和内在文化的吸附力,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的心理释放的要求,而立刻受到国人的青睐。于是,下至动画从业者上至国家娱乐文化管理单位,对本土传统动画的形式风格逐渐失去认同感,反过来迫使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不得不对国外动画进行视觉形式上的模仿。造成本土动画既失去了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又无法企及国外商业动画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高度。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写过一篇文章叫《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他认为上海美影厂时期的经典动画是在"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到了承接外包加工片时期就是"用别人的话讲别人的故事",而今天很多努力模仿外国作品的国产动画则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在面对市场时,在保持本民族特质与商业市场导向的视觉模仿方面,是保持我们的原创性还是要创作迎合市场的作品?我想也许我们的本土动画创作便是在这样的选择中举步维艰,不断要做出选择,而这样的正确选择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思想性审美缺失

从欧美动画或者日本动画来看,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视觉形象的设计亦或是思想性的传达方面总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进而形成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在深层上,实现真正的“意境”之美。相比而言,近年来国内动画艺术难出经典之作,问题就在于片面地追求视觉上的“震撼”,作品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欺骗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在韵味之美不存,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民族特征的淡化。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如《千与千寻》、《龙猫》,总是让观众在感官的愉悦中体验着人类普遍共存的“真善美”、“民族性”的“意境”之美,即是耐人寻味的思想性情感之美。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天书奇谭》、《骄傲的将军》等作品在故事内容、角色形象、思想主题、动作节奏、音乐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格,其经典性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时至今日,再无有与这些经典动画相匹敌的作品出世。探求其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文化表达概念化、符号化,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相似,民族特征已然淡化甚至荡然无存,进而思想性、内涵性的创作也变得不甚重要也就顺理成章了。

2.数字技术的过分依赖性。动画艺术的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在向观众展示巨大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当代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转型。原来传统的手工绘制被数字动画技术所替代,动画制作效率得以极大提高。动画技术作为视觉形式元素除了被广泛地应用于传统的电影电视以外,同时被推广至网络、交互媒介等领域,实现了应用的多元化。然而我们发现,在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数字动画技术运用会使数字技术的单一性或同质性掩饰了动画艺术审美结构上的多层次性,一味推崇技术的表现,却忘却了思想性、内涵性的本质表达,最终只是本末倒置,迅速被人遗忘,必不能成为经典。因此,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动画艺术拓展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才是动画技术价值的体现。

结语: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粹要与现行文化进行相辅相成的发展,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传递不变的艺术真理和人文情感,以体现人性之真、善、美。始终保持大胆创新的创作思路,仍旧是目前中国本土动画电影所要追求和弘扬的。一部能称之为经典的动画作品应当是从内在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到外在的视觉艺术表征都要富有创造性、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不忘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与主基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用真挚情怀做有民族品格的动画艺术,必能再现“经典”。

参考文献:

[1]徐孝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7,(05).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基金项目: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负责人(校级课题)。

作者简介:王爱军(1984.12-)女,安徽省宣城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视觉性故事性思想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艺术风格视觉性研究
——评《艺术人类学》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视觉性眩晕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分析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
明清小说视觉性语言探讨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