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01张晓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人才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给本科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配备导师的人才培养制度。目前我国高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种制度在我国高校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的院校甚至流于形式。基于此,我们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借鉴学者已研究得到的成果,与该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相结合,从导师聘任、管理、评价、监督、激励机制方面,提出优化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83-02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是14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校开始采用的教育和训练学生的一种制度,每个导师指导3~8人,负责学生的教育和行为及其生活,这种制度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率先实行,以后逐步推广至全世界其它高等学校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它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导师一般在某个专业领域学有所长,在指导有限数量的学生情况下,将时间和精力全面深入地投入到开发所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和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并定期地进行激励、检查、监督与评定。我国学者对导师制定义为:“导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专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在借鉴众多学者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研究及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践基础上,我们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给本科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配备导师的人才培养制度。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1.有利于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淡漠,缺乏深入交流,部分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对自己班上的学生不认识、不了解。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状况、思想道德等更没有深入的沟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从制度上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明确的要求,具体的指导对象,具体的考核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的要求制度化,从制度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再单纯从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教师工作量,还要注重教师指导学生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以模式化的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模式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发展,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教学相长难以实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有效地弥补了班级授课的缺陷,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实水平和能力以及导师个人的学术专长,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在于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生导师不仅能为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及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导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制定合理的导师选拔和评价制度。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导师是实施导师制的第一步,对实施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关于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应注重导师的师德、知识结构与科研能力三个方面。首先,要求本科生导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身体健康,有意愿和能力承担起导师的责任。其次,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专任教师经培训后担任本科生导师。最后,要求本科生导师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强。不仅熟悉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熟悉被指导学生的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还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在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对导师工作进行考评的目的主要是检测、监督、指导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通过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可使本科生导师进一步明确职责,总结经验,认识自己工作的现状与工作目标差距。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比较全面地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涵盖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

2.明确导师及学生的职责与义务。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依赖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实施方案中,导师与学生各自的权利和职责规范和明确,有利于导师认真积极投入工作,调动学生配合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对处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导师职责安排应有不同侧重点:对低年级学生,应着重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指导其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动态,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对高年级学生,应强调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体系。对于毕业生,重心是指导其处理好择业和就业与考研之间的关系。学生应遵从的职责与义务具体包括:学生有义务按照学校的规定,接受导师的指导。遵从导师安排的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任务和科研活动或实践活动。

3.建立导师监督与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十分重要。为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应建立全面的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具体督察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导师工作进行单项检查和多项检查。定期检查可一学期执行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导师工作中值得推广、普及的经验与做法,及时促进导师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激发导师的热情,要将导师工作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根据相应的评价结果,导师应享有导师津贴的权利。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不仅授予必要的物质奖励,还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褒奖。对于所指导的学生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应对导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导师工作的成果给予肯定与尊重。同时,应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适当参考导师工作成绩,以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2).

[2]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3]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大学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4]石秀丽.杨志慧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运行模式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11).

[5]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作者简介:张晓娟(1979-),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人才
人才云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