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良好课堂气氛的心理成因分析

2014-09-01谢蔚,方国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数学教学分析

谢蔚,方国敏

摘要: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上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形成并维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必须遵循激发兴趣、多用表扬、暂缓评价、鼓励发言、积极聆听、相互尊重等心理学原则。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气氛;心理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81-02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上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思维活跃,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不良的课堂心理气氛,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冷漠、烦闷的心理体验,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智力活动。积极和谐的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和维护,需要遵循以下心理学原则。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于兴趣是在人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包含着情感的因素,具有“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所以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兴趣的心理满足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和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往往是知识的萌芽,是求知欲望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而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既要重视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又要充分注意个别化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力求反映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做到“以需导学,以趣诱学”。例如,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中一个比较抽象概念,学生对“无限趋近”的思想很难理解。但如果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把“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正多边形的周长越来越逼近圆的周长”这一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无限趋近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二、多用表扬,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多用表扬的心理激励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社会强化手段——表扬与批评关系的原则。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家长或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或“你真坏”,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笨”或“坏”的圈子里。行为科学家的实践也早已证明,任何人都会重复一个将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工作,而接受表扬总是与社会肯定相联系,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们就不能正常发育成长,教师拥有的最大权力就是能左右对学生的激励手段。要使激励真正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坚持正面鼓励为主,应对学生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在重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学会给学生一些宽容。学生即使错误,教师只有以浓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师生产生目标认同的“同频共振”效应。

三、暂缓评价,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暂缓评价的心理安全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学生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原则。从心理教育的意义来讲,学生的安全喜悦感或焦虑失望感常常和教师的评价时机和评价内容、方法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否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是活跃课堂心理气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评价运用得好,学生就会受到鼓励,可能成为成长和进步的转折点;如果评价过急或不当,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禁锢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的自信、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承认,受到别人信任,而不是自己在班集体中无足轻重,更不是常被人讥讽。其次,要竭力鼓励学生乐意把自己所思、所想和已发现的东西告诉他人,即使讲错了也不会被人嘲笑或受到谴责。再次,要设法使学生在教师评价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满意感,获得自我肯定,让自己有“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

四、鼓励发言,提升学生的自信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大胆发言的心理自由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重视培养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明代陈献章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积极“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表明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种种条件,广开言路,让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争论,积极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努力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的求疑、求异、求广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积极聆听,增进师生的心理认同度

积极聆听是指当学生发言时,教师除了耐心听取学生诉说之外,应采用一种关心与谅解的态度和口吻简要复述学生的话,或随时使用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表示了解学生所说的一切,并鼓励他继续说下去。积极聆听的心理认同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师生沟通的原则。通过积极聆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看法、感受、需求、态度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以此作为教师以后教学的参考。此外,积极聆听还可帮助学生自由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建立自信心,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增进师生感情。

六、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相容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相互尊重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情感、态度、行为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商和智商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知识传授变得积极、有利,学生乐意接受,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罗杰斯说过,这种良好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信赖与尊重如同安全和归属需要一样都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需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重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真正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相处、互谅合作的关系,使学生的情绪与认知活动平衡,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激活并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稳定的情绪、高昂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J].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5).

[2]张艳珍.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3]韦焕能.浅谈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及营造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6).

[4]孟美颖.浅议营造课堂心理气氛的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数学教学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