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4-09-01谢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谢慧

摘要:机电行业作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有着很大并且稳定的市场需求。然而,现实却存在着供求脱节的矛盾——企业反映人才难求,学生反映工作难找。这种现象已经成了一种严重并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内急需发展机电行业,培养机电人才,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40-02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床电器制造业等重点发展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已显示出机电行业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之中,机电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然而,现实存在供求脱节的矛盾,企业反映人才难求,学生反映工作难找。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并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内急需发展机电方面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专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难以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课程体系的学科型色彩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课程建设仍然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校企合作依然保持在浅层次,由于专业很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和热情,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机制还不能有效建立。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实行“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弹性学制。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完成基本学分,然后由系里安排在第五学期参加顶岗实习,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向系里提出书面申请参加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再在第六学期继续选修完课程,完不成者向后顺延到第七至第十学期。(2)工学交替。本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外企业“厂中校”学习与校内实习基地“校中厂”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弹性学制下的工学交替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基本学分的学生或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生,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3)教学做一体。通过在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工厂、校内电子电工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操作融为一体。

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及管理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管理和机电设备管理两个培养方向。

3.人才培养途径。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以融“教、学、做”为一体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中心,抓住课堂实训、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四个关键环节,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训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方式。第一阶段为课堂实训,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所涉及的技能点。第二阶段为课程综合实训,本阶段采用项目实训式,即把每门专业技术课程所涉及的技能点根据实际岗位任务综合汇总为若干个技能项目,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实际岗位工作,按要求完成各项目所规定的任务。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多种实验原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整合了专业单项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此阶段,我们聘请合作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训教师,向学生演示和指导学生实训。第四阶段为顶岗实习,在课程进行适当的时候,把学生分组安排到多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触和熟悉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①校企合作保障,通过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对接和信息沟通平台。校企合作要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专业设置上,职业技术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职业技术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知识能力变成行为能力;培养方向上,企业要成为师生的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合作使实训基地变成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的展示中心和企业文化窗口。②教学团队保障,骨干教师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团队要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加强团结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确立发展目标,注重实效。③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每学期集中安排1~2次。各系应按教务处的统一安排组织本系全体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学生评价对象为本学期所有修读课程的任课教师。每学期应组织本系教师相互听课,应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评议结果为教师年度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各部分构成比例分别是:学生评教占60%,系上教学领导干部评教占30%,教学资料检查评定占10%。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贯彻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娟.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2]王永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6).

基金项目: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研建(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