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01岑海堂,杨忠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全日制培养模式

岑海堂,杨忠义

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背景,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全日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96-03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质量较差、“双师型”导师数量不足、合作教育渠道缺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全日制专硕培养背景分析

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下图)。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培养政策,是以学习理论为主,培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或者是高等学府的教师为目的。从文革初期到文革结束,研究生的数量大约2万3千人,培养质量、就业途径都符合精英教育目标。但从90年代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1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6.9万人,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9万人。从就业市场来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显然更青睐博士生,而企事业单位则要求研究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着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已经从本科生蔓延到研究生,就业困难已经从本科生扩展到了研究生(学术型)。针对市场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考虑高校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从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决定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全日制的培养,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问题

认识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改变以往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推动高水平大学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预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将各占半壁江山。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而非权宜之计。目前,学校还没有把专业学位教育纳入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中进行统筹安排,未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目前仍存在过多的借鉴甚至照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未能突出专业学位基础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等“知行统一”的特点。此外,相当多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不多或信心不足,宁可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也不愿意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部分考生甚至不接受全日制专业学位,选择明年再考全日制非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的担心、顾忌和犹豫,代表了学生、家长、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普遍认知,也从侧面反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主管部门、招生单位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不规范。目前全日制专硕培养问题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全日制专硕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辅助教学、试验教学、调查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少,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培养模式;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配套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设置急待完善;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型硕士导师兼任,由于这部分导师长期受传统学术型硕士教学和指导方式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而校外导师存在职责不明、待遇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水平不高等问题,许多校外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导师结构很不合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全日制专硕培养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以学术型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和职业特色等,与学术型学位的论文区别不大,工程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践总结等类型的论文数量偏少,论文环节急待规范;由于政府、学校统筹协调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急需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

2.质量得不到保证。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与从事的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的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学习目的也多种多样,既有真心想学点知识的,也有纯粹来拿文凭的,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全日制专硕生源成分复杂,学习基础不一,学习目的多样,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和管理难度,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专业学位实行全成本收费制度,这就迫使培养机构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使得办学宗旨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等热门专业存在着生师比较高,导致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endprint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实训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2]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endprint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实训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2]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endprint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实训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2]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全日制培养模式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