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4-09-01夏新燕
夏新燕
摘要: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它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模式。本文结合国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与路径,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初步提出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商务管理;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74-02
一、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理论课又包括政治理论课、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与本专业岗位群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课,目的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实践课包括综合实践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目的是训练技能,培养岗位能力。这种课程机构中基础理论课要占到总课程的30%~40%。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虽然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高职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使课程建设缺少系统性和目标指向性,进而弱化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
2.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缺乏整合性。尽管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改革了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并由过去的三段式改为现在的五段式或其他形式,但由于在课程建设中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本专业所适应岗位群的能力结构比较模糊,造成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目标指向性,使课程设置比较随意。
3.重“应知”,轻“应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达到双轨同步发展。尽管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但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影响,以及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够,实践课开出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降低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课程体系建设的诸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教学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和广大教师协调运作,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上协调一致,还需要科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诸环节联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高职学院的课程建设仍是停留在文件中,或是观念上,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并不多。这与上述几个环节的协调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二、国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与路径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上,发达国家均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并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体系,如加拿大CBE的DACUM课程开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实施,首先采用职业分析法,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任务分析,形成一个工作能力分析表和说明,然后由课程专家根据各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融合,按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加以系统组织排列,形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最后把这些课程模块按一定方式组合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我国的应用当中,对转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的课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方法中采用的职业分析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把职业能力分解成独立的细小的任务——单项能力,再把任务叠加组合成综合能力的研究方式,实际忽视了人类劳动过程的整体特性和经验成分,对一些非技能性的能力,无法进行精确分解,也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内在精神培养。2002年德国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与大众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工作过程的工作分析法——BAG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针对各地方、学校、企业或车间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学习情景和学习任务,对一个职业所做的所有工作分析的结果不再是简单的和缺乏内在工作过程联系的能力列表,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使得全面的面向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成为可能。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商务管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目前高职商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商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注重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商务管理(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适应外向型企业的岗位需要,从事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各种业务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项目策划与管理、具体的外贸单证制作及跟单操作,每一位毕业生上岗后都必须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等,从而成为一名能独立工作的合格的业务员。
2.优化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化设计。①课程模块化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体现需求性。课程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开展行业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教材,然后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征求学生反馈意见,进行反复修改,组织评估。二是在课程设计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将学校与社会充分结合,考虑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三是在课程设计中,必须要有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参与,充分考虑课程的合理性;突出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应充分结合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理论知识以“够用”、“必需”为原则,突出能力培养。首先,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结合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专业特征;其次,优化课程内容,将知识的学习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再次,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最后,注重实践实训。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一门专业课程要设置相应的实践实训。在进行一定量的模拟实训基础上,要设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实践实训,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快速胜任工作。②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模块。商务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优化课程设置,淡化高职课程体系的所谓完整性,形成适应并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在实用上下功夫,大力开发适应性课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服务。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精神、高职教育特征、专业教学内容和性质、生源实际情况,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专业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双边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标准、不同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项目教学法,以外贸单证员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经过导学项目及知识准备,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自主地交替进行各种真实业务背景下的操作和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师配合指导、答疑、评价、测试;课证融合法,本课程的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以考证教材作为参考教材,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我们采取“以考促改”、“以奖促考”、“以考促练”、“以证代考”的方法,以成功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案例分析法,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引入问题,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知识点更丰满、形象,易于学生掌握;仿真模拟法,仿真模拟是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及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充分利用实训室安装的商务单证实务模拟软件,使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外贸单证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外贸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网络教学法,建设内容完善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学习资源等拓展学习资料,并通过网上作业、网上自测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该网站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现场认知法,借助我们的实训基地,适时把课堂从学校搬到外贸企业进行体验学习,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许中明,罗勇武.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J].职教论坛,2010,(03).
[2]庞世俊.美、英、澳、德四国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比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