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民族希望之火

2014-09-01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4年16期
关键词:失学小平邓小平

李菡丹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人们在缅怀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之时,不能忘记,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直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到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一起追忆邓小平关心青年工作、关爱青少年成长的往事。

坐在位于北京朝外万通中心的南都公益基金会办公室里,徐永光回忆邓小平与希望工程的点点滴滴,深情地说:“一代伟人邓小平对希望工程的关心和支持,为改变数以百万计失学儿童的命运,发挥的影响难以估量。”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88年,徐永光辞去团中央组织部长一职,投身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公益事业中。1989年3月,凭着团中央划拨的10万元注册资金和1万元工作经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成立,徐永光出任法定代表人和秘书长。

“因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有着切身感受,青基会创建团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一个目标——教育。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约有100多万名小学生因贫辍学。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令希望工程成为必然。”徐永光说。

1989年10月30日,青基会宣布: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主旨的希望工程。“我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献给希望工程,是大瑶山孩子的呼唤,也是命运的呼唤;是生活信念的理性选择,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人生必然。”徐永光如此表达自己的希望工程情结。

1990年5月,团中央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刚刚实施不到一年的希望工程题名。“没想到,很快,9月5日,我们就收到了小平同志的题词。拿着那张还散发着墨香的字幅,看到小平同志挥洒苍劲的书法‘希望工程,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好多年来,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希望工程四个大字,就像明灯一样在我们的心头高悬,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使希望工程有了今天的辉煌。”每当回忆起24年前的场景,徐永光依然激动不已。

有了邓小平的题词,徐永光坚信,将会极大地增加希望工程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现在,即使是贫困地区刚入学还不识字的孩子,他们的文盲父母,也能认得邓小平的行书手迹,他们认定,小平同志推动的希望工程定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希望。”

1992年4月15日,“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序幕正式拉开,以此为契机,邓小平为希望工程的题词也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

徐永光介绍,1992年青基会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创新了资助模式,第一次以“一助一”结对的方式展开助学行动。捐款20元即可帮助一位失学儿童完成一学期的学业,捐款人与受助人通过邮局统一发行的明信片实名结对。“希望工程成立前三年,累计救助失学儿童3万名,而‘百万爱心行动实施当年,救助规模就突破30万名。”

就在这项活动进入高潮的时候,6月10日,青基会捐款接待室来了两位军人,他们拿出了3000元捐款,但不留捐款人的姓名。负责接待的会计张培明告诉他们:“留下捐款人的名字是我们的规定,不仅为我们,更是为后人留下一份责任与爱心的清单。”这两位军人想了想,说:“如果一定要留名,就请写‘一位老共产党员吧。”

“那时,青基会位于北京东城区后圆寺胡同,当这两位军人离开时,张培明多了个心眼儿,他给海外部的甘东宇使了个眼色,小甘悄悄地跟了出去,一直跟到胡同口,只见他们上了一辆车,他默默记下了车牌号。根据车号,我们判断这辆车可能来自中南海,后来通过求证,进一步确定了那辆车就是小平同志的工作用车,从而判断出这位给希望工程捐款的‘老共产党员就是小平同志。”话到此处,徐永光仍难掩兴奋与喜悦。

“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好近好近”

不久,1992年10月6日,这两位军人又来到青基会,再次以同样的方式捐款2000元。“经过讨论决定,这两笔共5000元的捐款用于小平同志早年战斗过的地方——广西百色地区,救助那里的失学儿童。”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亲自组织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并建立起右江苏维埃政权。

最终,邓小平的捐款用于救助广西省百色市平果县希望小学25名壮、瑶族的失学儿童。徐永光说:“没有刻意宣传,但小平同志资助希望工程的消息还是在平果县希望小学和百色地区悄然传开,受惠于小平同志捐款的25个孩子还特意给邓爷爷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

信中说:“当我们得知您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人民币,又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这些钱用于救助我们百色革命老区的失学儿童,我们都激动得哭了。我们的父母、老师知道了,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区山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好远好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好近好近。我们一定不辜负邓爷爷的亲切关怀和期望,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新更美。”

徐永光称,孩子们的这封感谢信经青基会等相关部门,最终确定交到了邓小平的手里。“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以后,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曾对我说,‘父亲是在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听大家议论希望工程,当即表示要捐款。后来,娃娃们的感谢信他也看到了,父亲非常高兴。”

邓榕还好奇地问徐永光:“你们如何知道这位‘老共产党员就是父亲?是不是来捐款的同志‘泄密了?”徐永光听后笑了,摆摆手说:“那两位军人绝对保守了秘密,至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这也是秘密。哈哈!”

如今,在这25个孩子中,有11人考上了大学。其中,周标亮毕业后选择回母校平果县希望小学执教,并通过竞聘出任校长,现已成长为平果县教育局副局长。这位被希望工程选为“希望之星”的女孩曾对媒体说:“有一天,我的班主任找到我说,你很幸运,你得到了邓爷爷的资助,你可以继续上学了。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每当回想起我的成长历程,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恩人邓爷爷,想起他老人家倾注大量心血的希望工程。”

“泄密”带来巨大号召力

“小平同志以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份支持希望工程,不仅体现了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他一贯重视教育、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的焦灼心情。他的匿名捐款,也为世人诠释了慈善的真谛——参与慈善是个人行为,不能成为政府行为。假设,小平同志当年运用他的影响力,要求政府出面推动希望工程,我相信,希望工程早就‘寿终正寝了。”徐永光说。

1992年年底,青基会组织首都记者赴广西考察,记者们听说了此事,希望向海内外披露这一消息。但按规定,新闻机构披露主要领导人的消息须经有关部门批准。青基会向中共中央办公厅递交报告,恳请批准对邓小平向希望工程捐款一事予以报道。很快,青基会得到答复:不予报道。

“一位在全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领袖,他的示范力量是无比巨大的。”想到此,徐永光请来新华社专门报道中南海的记者邹爱国,商议如何报道此事,并让其在新闻稿的第一句写上“记者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悉”,表示如有责任由他个人来负。

新华社通稿很快发出去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报纸都在报眼的位置刊登了这一新闻。

“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打来电话追查此事。但是,小平同志资助希望工程的号召力很快显现出来,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都派人送来了捐款,而民间捐款数额也显著增多。”徐永光称,1993年年底,希望工程累计资助54万名贫困学生,1994年,随着“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深入开展,资助规模当年即突破100万名贫困学生。

徐永光笑称,这一“泄密”事件是他最开心的事。“希望工程早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一个独立评估机构1998年曾在我国29个省会城市的16岁以上居民中,做入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知道希望工程的占93.9%,以各种方式参与并捐款的占63.5%。”

据青基会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97.57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逾490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8335所,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20604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体育园地5959套,配备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924个,配备快乐美术教室320个,配备希望工程电脑教室926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电影放映设备565套,建设希望厨房2850个,培训农村小学教师近8万名,建设希望社区5个,建设希望医院22所,建设希望卫生室507个。

邓家人的新公益新希望

就在邓小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两年后,1994年6月,《我的父亲邓小平》的作者邓榕来到青基会,向希望工程捐款1.5万元,用以救助50名沂蒙山区的失学儿童。她对徐永光说:“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曾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今年初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也没透露真实姓名。”

至今,徐永光仍记得邓榕的话,“母亲时常在饭桌上询问子女:‘你捐了吗?”言谈中表现出老人对希望工程的极大关注。

“1997年6月,小平同志的外孙女羊羊(大名卓玥,邓榕的独生女)来到青基会做义工。”徐永光回忆说,羊羊后来又捎来奶奶卓琳的1万元捐款,再次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捐给了青基会。

2002年5月15日,邓小平原警卫秘书张宝忠中将亲赴平果县希望小学,送去小平夫人卓琳捐出的5000元,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全体官兵的捐款105967.9元。

“虽然小平同志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但是邓家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一直在持续着。”徐永光介绍道,邓小平的长女邓林10年前就曾公开表示,因出版《邓选》,小平同志得到80万元稿酬,这两年已存到100万元,老人家生前就明确说过,这笔钱要捐给教育事业,邓家人打算用这笔钱创办一个旨在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基金会。

这个“旨在鼓励青少年发明创造的基金会”就是如今落地在中国青基会,在邓家人支持下建立的希贤教育基金会,徐永光也是重要参与人之一。他介绍说:“希贤教育基金会以小平同志的本名‘希贤命名。基金会正在实施的‘微善号——中小学生微公益创意行动,将是一个青少年公益教育行动的新希望工程,希望通过这一创新公益,帮助更多的孩子敲开公益之门。”

而就在不久前,邓林还为希贤教育基金会题词、捐画。她说:“希贤教育基金会以探索人文慈善教育为使命,倡导中小学生点滴的微公益创意行动,用自信、实践之手,好奇、探索之心,去关注、解决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个小小社会问题,这颗微善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以至吐露芬芳,成长为一片片大森林。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她为微善号项目题词“以德铸魂、以善育人”,希望希贤教育基金会能秉持这种理念,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加入到微公益行动中。

责任编辑 李娜

猜你喜欢

失学小平邓小平
去饶城买房
英政府要给“失学”儿童请私教
世界多半失学儿童在尼日利亚
从失学现状窥探乡村教育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放风筝
红色读物
失学的一百个名字
邓小平“怕”回老家
小平同志为何没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