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时政新闻的“突围”之路
2014-09-01赵金瑜
赵金瑜
【摘要】时政新闻是都市报迈向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当前,都市报时政新闻面临着同质化、内容空虚、可读性差等问题。但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走、转、改的提出,群众路线的践行,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也面临着机遇。在机遇面前,都市报时政记者应该践行群众路线,创新报道模式、报道手段,变“报道新闻”为“解释新闻”,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都市报时政新闻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围”。
【关键词】都市报;时政新闻;突围
时政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类型,是受众获知时政信息的重要渠道。时政新闻占据着新闻报道的半壁江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时政新闻在社会主义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非常重视时政新闻的报道,都市报亦是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开始,都市报就从未停止过对时政新闻报道范式的探索。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都市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在都市报的转型期做好时政新闻,是都市报在新闻媒体竞争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都市报与时政新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传媒改革进一步发展,中国传媒市场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在中国的报业市场中,周末版、周末报、晚报先后出现,并风靡一时,推动了中国传媒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此后,以普通市民为受众群的都市报应运而生,在当时引起了中国报业市场的轰动,给中国的报业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这股清新之风时至今日依然强劲。继中国报业市场上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获得成功之后,各地纷纷效仿,开启了中国报业市场的都市化时代。
都市报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普通市民为受众群体,提供这一群体欲知、当知的新闻信息,这就决定了都市报的亲民化道路。在都市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以普通受众为中心的报道策略一直贯穿其发展的始终。因此在都市报的新闻报道中,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是其主要内容。这种一味迎合受众需求的办报理念使都市报成为“小报”,走入了困境。随着都市报受众群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新闻信息获知渠道的增多,都市报原有的办报理念已不再适应其受众群体的需求,于是众多都市报纷纷转型,向“主流媒体”发展,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注重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席文举在《华西都市报》创刊之际,以“迈向主流媒体”为口号,寻找《华西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上的突围之路。这一口号吹响了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号角。2003年《南方都市报》在春季改版时提出“主流,就是力量”,《新京报》也以“负责任报道一切”为办报理念。都市报向主流媒体迈进,不仅是都市报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一种体现,符合新闻媒体的发展规律。自此,中国的都市报进入了“后都市报时代”而“后都市报”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都市报的“主流化”。
“主流媒体”与“媒体的主流化”二者的内涵与区别,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胜林教授在谈到主流媒体的概念时指出,只有符合以下三点才能称之为“主流媒体”:首先,发行量大、收视率高;其次,营业额多;最后,影响力大。这是以收视率和发行量等显性指标来定义主流媒体,而对于那些隐性的标准,如受众认可度等方面则没有包含其中。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该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品牌成熟,具有社会责任感,内容符合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媒介。影响力可以从发行量、收视率等方面进行考量,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则是从新闻报道的内容层面来讲的,新闻报道的内容要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维护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都市报“主流化”的途径非常多,其中时政新闻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容。在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因为时政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时政的变动可能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对于时政内容的重视是都市报走向主流大报的必由之路。
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时政新闻就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事实的报道。对于时政新闻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具体的指涉大致相同。在中国现行的媒介环境体制下,时政新闻具有信息性、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广泛性等多重属性。时政新闻首先具有信息属性,新闻是一种受众当知、欲知的信息,除去社会、政治等属性,单从新闻信息的角度来看待时政新闻,时政新闻首先是一种新闻信息,这种信息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受众的“新闻欲”,这是时政新闻的本质属性。时政新闻还具有政治属性,在我国媒介是党的喉舌,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党管媒介开始以来,这种属性就一直存在。新闻媒体在党的引导下,报道党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时政新闻具有政策属性,时政新闻是政策方针的一种体现,是国家政策、政治的一种体现,通过对时政新闻的报道传达的是一种政策,或政策的变动,受众根据自己对政策的把握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因此时政新闻必须是具有时效性的,没有时效性的时政动态不能称之为新闻。
时政新闻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都市报在向主流报纸迈进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时政新闻的作用。时政新闻是一种受众非常重视的新闻样式,社会各界群众都会依据时政新闻对自身所处的境况和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评估和预测。质量高的时政新闻能够以受众为出发点来选取报道的角度和内容,让受众在纷繁的时政信息面前轻而易举地寻找到与自身的契合点,这是做好时政新闻的关键。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媒体水平的高低。时政新闻是一种报道难度较大的新闻类别,水平高的记者不单单满足于“新华体”的套路,而是另辟蹊径,从宏观层面出发,寻找时政新闻的报道路径,这是非常考验记者水平的一种报道样式。
二、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困境
时政新闻是一种离群众最远的新闻,也是离群众最近的新闻。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却真实地描述了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困境。时政新闻是一种离群众最远的新闻,一方面因为时政新闻是“庙堂”之上发生的事情,距离群众生活的“江湖”过于遥远;另一方面是因为媒体报道的时政新闻不以受众为中心,脱离受众,以模式化的方式报道时政新闻,使受众迷失在纷繁的时政新闻中,并渐渐远离时政新闻,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同时,时政新闻也是离群众最近的新闻,因为时政新闻是群众应该知道的新闻,在中国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新月异的变化结束了自给自足社会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群众对于时政新闻的需求比以前更加强烈。“目前我国媒体上的时政新闻宣传味、说教味太浓,从内容、语言到形式都呆板老套、模式化、可读性和感染力差。”[1]但目前都市报的时政新闻尚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媒介自身的原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质化现象严重。时政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时政新闻的报道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新闻媒体在报道重要的党政活动、会议时,一般都按照通稿进行,在报道的规格、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安排得较为严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统一口径”。在这方面新闻媒体拥有的自由度较小。统一的安排与统一的调度造就了重大新闻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造成了同质化的新闻报道。这是对新闻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时政新闻遭受诟病的重要原因。第二,采编受限造成同质化现象。时政报道,特别是重大的时政报道在文体的规范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在报道领导人较为重大的活动时,版面的规格、位置,报道的规格都有特殊的安排;领导人的称谓、排序更要按照标准严格执行;重要的党政消息发布时,媒体不能擅自发布花絮、自采消息,都要以严肃的方式报道重大会议和重大决策。各家媒体必须严格遵守程序,因为有追惩制度。在这样严格的规范下,都市报、党报呈现千篇一律的时政新闻报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空虚,可读性差。时政新闻自身的政治性、政策性等属性使其可读性较差,但这并不等于说时政新闻不具备可读性。时政新闻是否具有可读性在于新闻媒体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报道,取决于新闻媒体记者与编辑的共同努力。调查发现,受众对时政新闻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说明时政新闻在受众中间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但调查还发现,更多的受众更愿意去看电视中的时政新闻,而不愿意去看报纸中的时政新闻,因为大多数受众觉得报纸中的时政新闻过于枯燥,而电视的动态画面和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更能够让人接受。“新华体”的时政新闻早已不受受众的喜欢,但媒体仍然没有开创出新的时政新闻的报道样式。时政新闻是一种报道起来难度较大的新闻样式,它不仅要求时政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求其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眼光,能看到一般人不能看到的层面,挖掘时政新闻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另外,时政记者还要对不同受众的生活状态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从受众的角度解读时政动态。这样的时政新闻才能具有可读性。
远离受众,报道角度单一。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新闻信息能否被受众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信息致效程度的大小。因此新闻报道必须以受众为中心,这样才能实现新闻信息的价值。这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同样如此。但现行的都市报时政新闻却远离受众,且报道角度单一。新闻记者应该坚持群众路线,所谓的群众路线具体到新闻活动中来就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采写时政新闻。当前都市报的时政新闻报道角度过于单一,大多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解读报道信息,这与受众的需求不一致,受众需要新闻记者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地解读新闻。
时政新闻数量少,处于从属地位。都市报的“群众路线”决定了都市报以社会新闻为中心,社会民生新闻成为大多数都市报的报道重点。时政新闻因为报道难度较大、限制较多,因此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角色比较“尴尬”。出彩的时政新闻需要编辑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策划、报道,这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绝大多数都市报的时政新闻仍然属于鸡肋。时政新闻对于都市报的转型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都市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其价值和意义。
竞争激烈。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了解新闻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都市报不仅面临着同类报纸的竞争,还面临着其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方面各有特色,电视声画同步更具可感性,新媒体集各种传播方式于一身,且具有时效性、便携性等优势。都市报在这种媒介环境下面临种种困难,毫无特色的时政新闻在这种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毫无优势可言。
三、都市报时政新闻“突围”面临的机遇
都市报时政新闻面临着种种困境,但在困境背后依然面临着生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媒介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当前的媒介生态环境,虽然存在种种缺陷,但较以前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改观,都市报在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下,对于时政新闻的报道大有可为。
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政治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民主政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涉及政府活动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立法等听证会也在全国广泛展开,政策、决策的公开透明化前所未有。对于都市报时政记者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座“富矿”有了“开采”的时机。以每年的“两会”为例,2009年“两会”期间,3000多名中外记者对当年的“两会”进行了采访,比2007年增加1000多人。2013年,报名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达3000多名。其中外国记者近1000名,港澳台记者400多名。[2]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带来了丰富的采访资源,同时也为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带来了机遇。
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全国新闻战线中展开的,推动新闻工作者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中的一项活动。活动从新闻信息的采访、写作等层面加强了新闻记者与群众的联系。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具体到都市报对于时政新闻报道的层面,这有助于改善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样式,使时政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拉近都市报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也是都市报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样式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机遇。
群众路线。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3]并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具体到新闻工作中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群众路线从政策层面对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指明了方向。
四、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良路径
都市报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既面临着困境,但也面临着机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良都市报的时政新闻报道,使都市报的时政新闻报道实现“突围”。
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践行群众路线,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新闻传播的具体体现。穆青认为当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第一,对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命运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人民的利益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关心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第二,要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去。”[4]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评判者。都市报时政记者在报道新闻信息时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只有坚持真正的以受众为中心,才能在行动上突破时政新闻报道中的种种不足。此外,社会责任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内涵,都市报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报道时政新闻时,挖掘时政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变“报道新闻”为“解读新闻”。想要在同质化的报道中脱颖而出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都市报时政记者需要“吃透两头”,变“报道新闻”为“解读新闻”。都市报时政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往往站在政府的角度去传达信息。因此,应该改变以往的“报道新闻”模式,转变为“解读新闻”。在政策层面,都市报时政记者要有政治觉悟、政治眼光;在基层层面,都市报时政记者要熟悉民情。对二者进行结合后,以群众为中心、时政为材料,解释时政的变动可能会对群众生产、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
创新报道模式。报道模式的固定和统一是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一大“顽疾”,因此要想使都市报在时政报道中突围,首先就必须创新报道模式。创新报道模式必须充实新闻背景。新闻背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意义重大,对新闻起到了解释、补充、说明等作用。恰当地使用新闻背景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可读性,能够提高时政新闻报道的意义和内涵。其次,创新报道模式要创新报道形式。都市报时政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要突破“新华体”的局限,使用深度报道、专家访谈、时评等多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通过深度报道能够挖掘时政动态的内涵,能够更加清楚地阐释时政动态的意义。时评也是时政报道的一种较好形式,通过对时政的评论,受众能够得到一些对时政具有参考性意见的观点,形成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这种时评带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性质。
创新报道角度。都市报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对时政动态的每个方面都进行报道,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报道,从某一个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点进行报道,忽视那些无关紧要的环节和内容,这是做好都市报时政新闻的重要方法。都市报时政记者在面对时政动态、会议新闻时,要有选择性,不能“请则必到”“到则必报”,要对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进行评估,只报道那些意义重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政内容。新颖的报道角度能够吸引受众,使远离时政新闻的受众重新回归,发挥时政新闻的作用。对于时政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时政记者水平的高低,是提升都市报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都市报的影响力意义重大。
创新报道手段。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不能囿于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局面时的境况,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时政新闻的报道。随着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都市报时政记者要充分利用媒体官方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传递新闻信息。此外,都市报时政记者还要注意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表现方法,做新媒体环境下的都市报时政记者。报刊目前都在寻找自己的突围之路,向新媒体靠拢,积极主动拥抱新媒体是大势所趋。
报社内部加强激励机制,鼓励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创新。“鼓励采编人员更多地从日常的领导活动、会议、文件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发现新闻点,变宣传为新闻,化抽象为具体,使时政新闻的指导性通过可读性、服务性得以更好的体现。”报社领导需要针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报道创新。提高时政新闻记者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 语
时政新闻是都市报迈向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是都市报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砝码”,都市报记者、编辑应该充分认识到时政新闻在都市报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都市报时政新闻面临着同质化、内容空虚、可读性差等问题,这阻碍了都市报的发展和转型。但随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走、转、改的提出,群众路线的践行,都市报时政新闻的报道也面临着机遇。在机遇面前都市报时政记者应该坚持群众路线,创新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段,变“报道新闻”为“解释新闻”,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都市报时政新闻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围”。
参考文献:
[1]刘保全.时政新闻如何创新出佳作——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J].新闻爱好者,2013(3).
[2]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1/191917312955.shtml.
[3]http://news.163.com/12/1205/08/8HUS48AJ00014JB6.html.
[4]穆青.穆青论新闻[M].新华出版社,2003:157.
(作者为《焦作晚报》主编)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