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不对称性与批评性语篇研究
——伦敦奥运会中案例分析

2014-09-01黄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批评性判罚

黄骥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权力不对称性与批评性语篇研究
——伦敦奥运会中案例分析

黄骥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本文采用Ruth Wodak提出的语篇—历史分析(DHA)为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选手在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决赛金牌得而复失后,中国自行车队向奥组委发出的申诉书和国际自行车联盟(UCI)在事件后下发的相关通告等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旨在揭示上述语篇中的权力不对称性及其表现形式,以提升人们在语篇中保护权力的意识。

权力不对称性;批评性语篇;伦敦奥运会

本文采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有关语言与权力关系的论述为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在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决赛中痛失金牌后,中国自行车队向奥组委提出的申诉书和国际自行车联盟在事件后发布的通告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伦敦奥运会中体现出的权力不对称性以及强势一方如何操控语言以达到自身目的,提出应该对国际组织的权限加以明确,对运动员的权力加以保护。2012年8月2日,伦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团体竞速赛中,中国女队在决赛中战胜德国队,但赛后却被判犯规,取消金牌仅获银牌。中国队对判罚提出质疑,登上裁判台要求观看比赛视频,但被裁判拒绝。8月3日上午,中国自行车队在自行车馆内召开媒体见面会,表示将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诉。随后,国际自行车盟迅速做出回应,当天下午在媒体中心下发了通告,大部分内容与中国队的行为相关。本文将根据以上媒体素材为语料,采取语篇-历史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隐藏在语篇中的权力不对称性,旨在提高读者对语篇的批评意识。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理论框架。Ruth Wodak是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维也纳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创立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某个语言问题为中心(Wodak& Michael,2001:69)。语篇-历史分析方法认为“口语和书面语篇都是社会实践,语篇同权力交织在一起;语篇能够通过说话者对语言的运用来建立、维持或改变权力关系。一般来讲,说话者控制语言的能力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他们被赋予了不同的权力,而批评性语篇分析特别重视揭示语篇中权力的作用及语篇与权力非平衡性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强势一方通常不是运用武力或强制手段对权力进行操纵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而是更多依赖于对语篇的掌控,隐秘地影响、改变弱势一方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其中,官方公告是强势群体操控语言以维持、改变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将基于以上理论着重对伦敦奥运会语篇中的权力不对称性进行分析。

2.研究方法。通过批评性语篇研究分析权力不对称性,关键在于方法的选择。Wodak指出,在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时,要侧重分析语篇策略(Wodak&Michael,2001:158)。语篇—历史研究方法主要是从五个分析方面来分析语篇策略(Reisigl&Wodak,2001:45):所指策略、谓语指示策略、辩论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与淡化策略。本文中将着重运用其中三个策略进行分析。首先谓语指示策略的表现形式是在谓语成分中使用有否定意义或肯定意义的修饰语。从这一策略中,可以看出语篇对社会活动者的态度。其次,通过辩论策略,正面和负面的描述可以被证实。其中辩论题目包括有用/有利,无用/无利,定义,危险或威胁,公正,财务,数字,历史,文化,滥用等。最后,运用视角化策略,讲话者可以表达他们对语篇及内容的看法。讲话者通过选取不同的视角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自己的报道、描述、陈述或转述之中。

3.案例的搜集与筛选。本文将要分析的语料来自于中国主流媒体:《中国自行车队将提起申诉》选自于《南国今报》2012年8月4日的报道;《中国自行车申诉不成反遭罚款自盟:不接受申诉》选自于北方网2012年8月4日“体坛动态”专栏中的报道。这两个网站都是比较权威的机构,因此,研究素材的来源是真实可信的。

二、案例分析

1.国际自行车联盟公告语篇分析。2012年8月2日,中国女队在伦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团体竞赛中取得了冠军的成绩却只获得了银牌。面对这一不公平的结果,中国自行车队在随后的媒体见面会中表示会提出申诉。而对此,国际自行车联盟迅速发布了一个通告:①为了尊重赛事计划和避免延误运动员参加颁奖仪式,自行车车手需要穿着比赛服参加颁奖仪式。同时提醒所有参赛队伍:比赛期间各队人员不允许站上裁判席,所有有关判罚的询问必须在比赛结束后进行;对裁判组的最后判罚不接受申诉;比赛期间各队人员不得站在发令台、台阶、斜坡和栅栏上;另外在赛事期间所有侮辱志愿者、工作人员和官员的行为都将被制裁。根据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国际自盟首先用“尊重赛事”和“避免延误”来强调此公告的重要性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扩大影响力,同时企图达到使公告变得合理的目的。作为一个权威的场地自行车机构,UCI可以利用特殊的话语权决定公告影响范围,并且将任何与这一机构相关的语篇合法化。在公告的具体要求中,UCI用“不允许”、“不接受”和“不得”三个谓语前否定式的表达体现了其强势的态度和地位。裁判应该是对比赛做出公正判决的团体,但是面对不公判定的上诉,裁判席成为了“不允许”他人站在上面的禁地,即使是对于不公判罚的询问也“必须”在其指定的时间。UCI的公告看似站在公众的视角为更多的运动员维护权力,而实质上是将所有的判决权力归己所有。在中国上诉时,UCI提出要在比赛结束后予以受理,而裁判组在这一期间将做出最后的判罚,并且在这之后“不接受”任何的申诉。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任何举动都是被公告禁止,权力都由UCI和奥组委掌控。公告提及“侮辱”一词,作为一个官方公告,其内容首先要具有客观性。然而,官方用贬义词“侮辱”呼吁公众从负面的视角对此次事件和中国行为评判,中国自行车队的权力再一次被强势的UCI削弱。最后,“制裁”是UCI的特殊权力,公告用这一词语在于企图将中国的所有行为定性为违规,并强化自身的权力。相反,如果UCI或奥组委出现错误,运动员却没有相应的呼吁、制裁、惩罚的权力。例①中,UCI和奥组委通过公告语篇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强势地对中国的行为予以回应。公告中,UCI对于话语的运用体现了其对于权力的随意操控。

2.中国自行车队申诉书语篇分析。中国自行车队8月3日在场地自行车馆召开媒体见面会,表示将向国际自盟和国际奥委会提起申诉。申诉中称:在场地女子团体竞速赛中,郭爽和宫金杰在预赛和资格赛中分别以32秒447和32秒422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并在决赛中以32秒617的成绩获得冠军。但由于被裁判判为犯规而降为亚军。当时中国自行车队和运动员恪守奥林匹克精神,服从了当时裁判的判决,并参加了颁奖仪式,体现了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事后,我们认真观看了现场的比赛录像,研究分析了团体竞速赛比赛的规则。因女子团体竞速是第一次被列为奥运会场地比赛项目,规则并不完善,也没有从规则当中找出中国运动员违规的依据。申诉书中,中国自行车队运用精确的数字“32秒447”、“32秒422”和“32秒617”对比赛成绩进行辩述,以证明金牌的归属。中国自行车队没有足够大的权力来决定比赛的结果,因此只能“被裁判判为犯规”。面对“犯规”的辩述,由于处于弱势一方,中国自行车队必须“服从”于UCI的判罚。“服从”判决表明了中国运动员对比赛规定的应履行的责任。最后,中国队提出比赛项目“规则并不完善”,体现了运动员对于规则的否定态度。当然,“规则不完善”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女子团体竞速是第一次被列为奥运会场地比赛项目,因此其条例的权威性有待考究。而在此次事件中,如果存在着错误,UCI首先应该列举出具体的判罚规定,如果不能,那么便不能证明中国运动员有违规行为,并且其首先应该承担“规则不完善”的责任。对于中国自行车队,比赛成绩被质疑,金牌变成银牌,对所有的判定只能无条件地完全接受。从中方的申诉书语篇中,可以看出UCI和奥组委的相关规则和公告大大地削减了运动员的权力。UCI和奥组委对比赛结果的随意操控并没有给出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中国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公正的判罚。

隐藏在语篇中的权力不对称性通常被人们所忽略,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揭示这样的不平等现象能够提高大众对语言的批评意识。如今,国际各类组织在国际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其相应的权力限度应加以明确,对于处于弱势的运动员们的权力加以保护。采用Ruth Wodak的方法进行分析,使得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在官方语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人们了解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1]Fairclough,N.,Wodak,R.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SAGE,1997.

[2]Wodak,R.,Meyer,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London:SAGE,2001.

[3]Rersigl,M.,Wodak,R.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hledge,2001.

[4]项蕴华.政治语篇中权力不对称性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6,(2):25-28.

[5]纪卫宁.话语分析——批判学派的多维视角评析[J].外语学刊:2008,(6):76-79.

[6]辛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知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1-4.

[7]赵梵,田海龙.批评性语篇分析之批评:评介与讨论[J].语言学研究,2008,(8):143-147.

D9

A

1674-9324(2014)14-0155-03

黄骥(1990—),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批评性判罚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讨价还价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
“上/下”的不对称性及认知分析
农民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对策——以临安农村为例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什么叫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