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待的课堂是美妙的
2014-09-01任建波
任建波
今天数学课要上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我夹着课本,拎着U盘,向教室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课堂上即将会发生的一切,一边想还一边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我在为自己今天的设计而自豪,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他们最喜欢的“猴子家族”的故事,猴王是戴着大镜框眼镜出现的,我想这一定能够吸引所有孩子的眼球;我在为孩子们欣赏过猴王分饼的故事后一定会发现猴王分饼的奥秘而高兴,猴王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小猴子们虽然得到的份数有多有少,但是得到的饼的多少是一样的,这就是孩子们要经历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创造的前提;我在为那个平时几乎从不发言的“小不点儿”今天也许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分子、分母的变化与分数大小的关系而欣慰,我要使孩子们经历分饼的过程后受到启发,这个启发建立在他们自己独立地填写分子、分母的变化的过程中……
想着想着,我已经迈进了教室,我面带微笑,我发现孩子们今天好像也与平时不一样。是我今天的改变带来了孩子们的改变吗?他们怎么知道?难道只因我今天面带微笑?也许孩子们并无与平日的不同,只是我的眼光在改变,我有期待。果不其然,猴王分饼的故事大获成功,孩子们高兴极了,猴王分饼的秘密被大家发现了,“小不点儿”的发言勇敢又坚定,赢得了掌声一片……下课了,我开心极了,似乎享受着从未有过的美妙与幸福!我忙不迭地告诉自己:“我棒极了!”是吗?为什么今天发生了这么颠覆性的变化?曾经,我害怕迈进课堂,甚至,我不敢朝着那个方向望去。每次踏进课堂,我总是期盼着时间赶快过去,因为我想赶紧离开课堂。现在想来,学生那时是不是也期盼着我早点离开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师生互动?我汗颜了。
我曾在《青年文摘(绿版)》(2009.04)上看到钱理群先生撰文介绍的两堂美妙的课,其中之一是这样描述的: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讲哪算哪。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突然停下了:“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来上课。”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他为什么现在不上,要等到下星期三,而且要等到晚上七点半,还要在操场上呢?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校园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间,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有多美妙!一群学生围着老师在月光下读《月赋》,那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场景,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形态。
当然,我哪敢与大师相比。但是,我们似乎也有着异乎寻常的相同之处,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期待,我们对课堂有期待,对学生有期待,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期待,对自己的职业体悟有期待,同时,我们也对学生的回馈抱有期待,也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对老师也是充满期待的,尤其是刘老先生的戛然而止,并明确告知学生下节课会在何时何地开讲。多么神奇的期待!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一场关于期待的约会。杂文家、特级教师吴非说:“不仅语文课,所有的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都可以很轻松,都能够有笑声。因为这是‘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很可能是在‘白讲。”也正如叶澜教授所言:“在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那么,期待从何而来?教师的主动创造与改变正是这一良性循环的动力引擎。唤醒教师创造自己的职业生活与促成学生享受学习正是教育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其亦相辅相成。是的,这当然值得期待,因为,有期待的课堂是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