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启示

2014-09-01冯声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助学金积极心理学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从主观、个体和群体三个层面对人类的积极品质和潜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助学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高校在评定助学金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对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助学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15-02

积极(positiv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posimut,它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在积极心理学方面,心理学家们致力于将外在正向的、主动的品质与内在的发展潜力相结合,体现了内外并修。积极心理学正式产生始于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1996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担任世界积极心理学会(IPPA)名誉主席。目前积极心理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的研究:第一是主观层面上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感、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等,具体如希望、忠诚、乐观等体验;第二是个人层面上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如乐观、爱、胜任、勇气、乐群、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第三是群体层面上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2]

一、我国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发展现状

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通过建立国家助学金,以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分配资助名额时,资助名额会根据学校的总人数、类别、办学层次、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以及学科专业等进行综合考量。总体来看,受助学生占到在校生的20%。根据(国发〔2007〕13号)有关精神,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92号)。办法指出了国家助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二、国家助学金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1.定标准模糊,操作困难。尽管财教〔2007〕92号文件中说明了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但是由于缺乏详细统一的标准,界定贫困生的工作操作困难。此外同样的家庭人均收入,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家庭经济压力也不尽相同。

2.贫困证明材料多样,来源及信息真实性辨别困难。目前高校在界定贫困生时参考的材料主要有:学生提供的家庭低保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及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不同的证明材料虽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家庭情况,但是由于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利用家庭成员权力、关系或金钱之便,拉拢相关人员开具证明材料、编造贫困信息等。面对学生提交上来的盖有相关部门印章的材料,老师对其中的真假性难以有效辨别。

3.申请资助人数多,学生的综合表现影响评定。目前高校分配的助学金名额大致占到学校在校人数的20%。尽管如此,提出助学金申请的同学往往高于这个比例。以某高校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该年级的本专业学生共计87人,助学金分配名额18人,提出助学金申请的人数为24人,占总人数的27.6%。在这申请的24人中,农村户口17人,占申请人数的77.3%;单亲家庭4人,占16.7%;有兄弟姐妹的11人,占45.8%。从学习成绩来看,年级前十名有4人,年级后十名有2人,成绩有挂科的3人。从参与学生活动来看,担任学生干部的有10人。由于申请者的条件差异大,如果单纯按照家庭情况确定资助对象容易使得助学金沦为“救济金”;反之,如果仅按照学习表现确定又会使得助学金变为“奖学金”。总而言之,学生的综合表现影响老师对助学金的评定。

4.学生对助学金理解不到位,易产生两种极端心理。由于在评定助学金的过程当中,学校缺乏关于助学金的详细解读和正向引导,导致学生对助学金的理解偏差较大。一方面有些学生只看到助学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产生“夺金”的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贫困的学生因为自卑心理或过强的自尊心而对助学金产生抵触心理。这种学校教育不到位以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现象,使得助学金评定缺失可信度和权威性。

5.因人事关系的影响,老师的公正心受到挑战。助学金评定当中的问题不止在学生,也在老师。一些老师在评定助学金时,会收到来自同事、亲属以及领导的嘱咐并要求对某个学生特殊关照。也有一些老师把助学金主要分配给学生干部或与之关系较好的学生。这样的操作往往会使得老师在助学金名单公开的程序当中,受到学生的质疑,甚至是举报。这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师本人,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学生对学校乃至社会公平公正的一种质疑和挑战。

三、积极心理学对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启示

目前解决助学金评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如加强辅导员的监管,完善举报机制,建立学生的不诚信档案等。这种从问题和缺陷入手的解决方式,忽视了教育的正向作用。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培养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人格特质以及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这些与助学金所要起到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有共通之处。为此,为了充分发挥助学金所应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采取以下措施。

1.发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创造满足感。无论是贫困生还是家庭优越的学生,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发掘自身目前所拥有的财富,这些财富包括:我已经得到老师的认同,我有很健康的身体,有温馨和睦的家庭,有不错的成绩和表现,有一帮交心的朋友,等等。通过让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拥有的财富,不仅会提升他们内心的满足感,也会让他们知道助学金并不是必须要得到,它可以给予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2.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格特质。在评定助学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积极的事例让我们感到欣慰:有家庭贫困的同学表明让助学金给最需要的同学,也有同学说自己家庭不贫困,即便学校因为自己表现优秀并以助学金作为鼓励,自己也不会接受。这些学生诚信的表现和理性的思想是我们教育的题材。在大学除了学知识以外,人格的修炼是更加重要的,我们要让学生重视内心的修养,理性对待助学金,诚信做事。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通过完善社团管理、组织优质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融入积极的校园组织,展现自己、悦纳自己、帮助他人、接纳他人。另外助学金是国家给予贫困学生的一种无偿资助,也具有激励的作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并且希望他们毕业后,能把曾经获得的关爱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在更大的社会组织中贡献力量。

4.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教师问心无愧。高校教师在评定助学金的过程中,应该把这项工作看做作一件传递关爱、帮助他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心怀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在评定当中做到机会公平、过程公正、结果公开,那么就不会遭到学生的质疑,或者内心就不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坦荡无愧。

助学金的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在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当中却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忽视了教育的正向意义。希顿(K.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高校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助学金的评定当中,甚至可以应用到各种评优评奖的工作当中。因为,无论开展任何学生工作或预防何种学生问题,教育须先行,教育最有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4.

[2]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20-21.

[3]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103-108.

作者简介:冯声静(1987-),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东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助学金积极心理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