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超声治疗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2014-08-31陈斌
陈 斌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主要是指女性患者的外阴部出现黏膜和皮肤的病变,是一类慢性疾病,临床上主要包括患者的外阴上皮出现鳞状细胞的增生,外阴部出现苔藓等几类疾病[1]。对于患者来说,此疾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并且患者会出现外阴急剧的瘙痒,使患者的身心备受折磨,严重破坏患者的正常生活,对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均带来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具有很大的危害性[2]。由于此疾病到目前为止无法进行病因的确诊,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常分为保守治疗和超声治疗等几种治疗方式,本文特研究和探讨几类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为更好地探究对于外阴上皮内的非瘤样病变患者来说,利用聚焦超声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特选取近两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100名,收集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1年5月—2013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名患者,将此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人,实验组中,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为(48.3±4.3)岁;对照组中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为(52.3±5.4)岁,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具有可比性,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性成熟女性,并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必须有至少一种病症: ① 外阴部瘙痒并且有烧灼感,阴部的皮肤出现颜色的改变,颜色变浅或出现白色病变,皮肤弹性减弱,并且外阴部由于瘙痒出现劈裂或挠痕,患者的小阴唇和阴道口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 ② 患者的外阴部活检确诊为外阴部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排除标准: ① 患者为妊娠期、哺乳期以及月经期的女性; ② 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肝肾功能病变或者有艾滋病等; ③ 患者具有外阴癌或者出现不典型的增生变化。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若为外阴部的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则利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比如应用倍他米松、氟轻松等软膏进行涂抹;对于外阴苔藓类的患者,可采用氢化可的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可加入凡士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进行聚焦超声治疗,首先使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保证患者采取正确的姿势,其次对患者进行浓度为0.5%的聚维酮碘溶液进行外阴的清洁和消毒,并给予患者0.5%的利多卡因药液进行局部的麻醉,进行治疗。超声仪器的治疗参数为,功率在4~5 W, 治疗的区域为患者整个外阴部位的病变区,以及其周边位置,采用连续的直线扫描模式,扫描的平均速度应尽量控制在3.5 mm/s, 每次对患者进行半个小时的治疗时间,治疗后对患者采用药物的涂抹,并在24 h内进行冰敷,减轻患者的水肿状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外阴部瘙痒和灼烧等情况全部消失,外阴部的皮肤颜色和弹性等均恢复正常状态;显效:外阴瘙痒和灼烧等情况小时,外阴部的皮肤颜色和弹性明显得到改善;好转:外阴部的瘙痒和灼烧等情况以及外阴部的皮肤颜色和弹性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无效:外阴部的瘙痒和灼烧等情况无变化。外阴部的皮肤颜色和弹性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7.6471,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情况(8.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情况(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的比较[n(%)]
3 讨 论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目前临床上不常见的一类女性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阴部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出现色泽的改变,并且此类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自身免疫缺陷、感染、酶代谢改变、细胞异常增殖、遗传、激素变化、局部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等均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因此这是一种易复发的妇科顽症,而以往传统上的方法包括激素治疗、激光、药物外敷、微波等,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复发率很高,聚集超声治疗是近几年开展一种新型物理治疗技术,患者当患有此疾病时,会出现阴部的急剧瘙痒,并且患者的外阴病变区域会出现颜色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呈现白色皮肤,并且由于瘙痒,阴部会出现破溃流脓以及皮肤破裂的情况出现,为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并且此疾病由于病情的特殊情况,因此主要发生在真皮,病情的复发率较大,属于目前较为重视的一项女性疾病[4]。治疗宫颈糜烂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很多因素相关,通过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长期收缩状态且数量减少,病变部位微血管管腔狭窄或闭锁,伴稀疏的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中层及深层血管扩张,使局部血管壁基底膜增厚,病变区血管的密度较正常外阴组织低,正常的毛细血管丛消失,等一系列真皮层微血管病变引发的表皮退行性变都与之关联。而聚焦超声治疗方式是目前应用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治疗的方式,其主要是通过热疗的方式对患者的局部病变产生相应的作用,主要机制是通过热疗的方式使患者的局部肿瘤组织或病变出现区域性的凝固性坏死状况,从而对局部的组织和病变产生清除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5]。研究发现超声波可刺激蛋白质合成和血管形成、细胞增殖,而且可以依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来调节频率及功率、聚焦深度、作用时间等,当超声波与微血管内的微气泡相互作用后,可造成致直径的微血管破裂、同时内皮细胞间隙增宽,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微血管的破坏可导致血管新生和血管重铸经超声治疗后局部组织仅出现短暂性局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病变皮肤不同程度地恢复正常并有色素沉着,真皮内微血管数量增多且血管腔恢复正常,基底层常见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神经末梢增多,此方法是一种里向外的治疗模式,而且从亚细胞形态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这种方法没有其他物理治疗后的渗出和结痂脱落,阴道口狭窄,疗程短,可反复治疗,复发率低等,已经成为真皮层微血管病变引发的表皮退行性病变及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等的首选方法。实验中,实验组利用聚焦超声治疗的患者,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保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经过聚焦超声治疗后,由于聚焦超声治疗是一类肿瘤的治疗系统,在经过其治疗后,因为聚焦在生物组织中的超声产生的热室治疗部位的组织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坏死,而治疗部位以外的区域却并没有特殊的变化和损伤,坏死的凝固组织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吸收,从而患者的治疗效果便有了显著性的改变,与临床上手术治疗的切除术类似,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恢复[6-7]。而经过聚焦超声治疗后的实验组患者,其病情出现复发的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利用的保守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这也是由于利用聚焦超声治疗后,患者的局部病变组织得到了很好的去除,病变部位的癌变细胞被有效清除从而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便极大地下降,而利用保守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治疗的部位和时间以及价值等有限,所以在患者进行治疗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病变未完全清除,所以仍存在较多的复发情况[8-9]。因此,聚焦超声治疗对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来说,应用聚焦超声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临床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保守药物治疗模式,安全可靠,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和身体上的病痛折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为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减轻了身体上的病痛折磨,在患者的心理上也起到了明显的良好作用,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1] 郭菊芳, 李幼平, 李成志, 等.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7): 631.
[2] Ruan L, Xie Z, Jiang J, et al.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reatment for 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the vulva[J]. Int J Gynancol Obstet, 2010, 109(2): 167.
[3] 曹艳.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效果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2): 92.
[4] 钟沅月, 张睿. 聚焦超声和药物治疗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6): 383.
[5] 张静, 王莉, 宋文侠.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50例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 2009, 18(8): 596.
[6] 陆金美, 金晓红, 赵文芳. 超声聚焦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2): 64.
[7] 王军玲, 王雨霞. 外阴阴白色病变应用聚焦超声及CO2激光照射临床疗效观察及形态学改变[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3(14): 154.
[8] 孙信, 薛敏, 邓新粮, 等. 影响超声聚焦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的临床因素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 35(9): 933.
[9] 寇桂琴.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10): 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