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研究

2014-08-31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训练肢体

严 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骨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手术治疗或关节复位是骨科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而术后或复位后的康复训练往往被临床医务工作者们所忽略,患者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于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也更是无从知晓,临床上一是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疾病的疗程,延误了患者的病情,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众多专家意识到对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特别是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对于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缩短患者康复的疗程,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科2013年对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79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早期的个体化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骨科及康复科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79例,男49例,女30例,年龄14~87岁,平均(56.35±0.47)岁,发病7~12 d。所有患者入院行骨折手术解剖复位,79例下肢骨折患者中合并冠心病24例、原发性高血压25例、脑卒中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例)、2型糖尿病8例、血脂代谢紊乱42例、消化性溃疡7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6例、不慎摔伤17例、压砸伤28例、车祸伤12例、挤压伤5例、其他原因引起的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23例,股骨骸上骨折11例,胫腓骨骨折28例,所有病例均实行了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中男24例、女15例,观察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骨折原因及类型分布、合并基础病种等基线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科康复医师对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康复方式,采用固定、推拿、按摩、揉搓、拍振等方式进行康复治疗。对40例观察组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措施,并采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辅助进行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观察组患者术后7~10 d后,指导者首先按照制定的康复训练路径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及关节的主、被动运动,从第3周开始以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以手术肢体的最大活动度为界点,循序渐进直至达到关节活动的最大范围,并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运动量[2-3]。具体实施路径: ① 手术前期准备。康复医师对拟手术患者定期做术前指导,协助患者进行下肢肌群及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② 术后第1周的康复训练。手术当天,使患者在病床上维持固定肢体关节的功能位置,使术侧肢体保持一定角度,一般是与水平线30°左右为宜;手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股收缩练习,每次3~5 min, 5次左右为宜;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开始做术肢踝关节运动,每次3~5 min, 5次左右;术后4~7 d, 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加强术侧肢体肌肉和关节活动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一般延长至10~15 min, 5~10次/d, 有利于手术部位血运的恢复,促进伤口愈合; ③ 术后第2周的康复训练。康复医师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及术后第1周的恢复情况,协助患者进行术肢关节的主动及被动运动,肢体活动范围以患者无疼痛感觉为界[4]; ④ 术后第3周的康复训练。在上述康复的基础上,开始加用下肢功能锻炼器辅助进行关节持续被动运动,运动幅度以患者自感无痛为原则。上午下午各进行1 h, 注意运动的速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根据个体情况逐渐加大下肢功能锻炼器的角度。之后根据患者恢复的效果,鼓励其自己完成、股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的无痛屈伸运动及环转运动; ⑤ 术后第4周康复训练。术后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内收、外展、直腿抬高等功能活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鼓励其下床练习站立,术侧肢体开始承担身体部分重心,以患者耐受为度; ⑥ 出院前肢体功能训练。患者肢体重心向患侧过渡,直至直立,同时指导协助患者用助行器练习行走,培养患者独立完成简单的院内生活自理活动,加强练习的强度和频次; ⑦ 出院后肢体功能训练。出院后鼓励患者及早行自主功能活动,逐渐摆脱助行器行走,独立完成穿裤、鞋、袜等简单日常活动,彻底脱离助行器。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测量关节活动度即患侧下肢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的总和[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包括进食、穿衣、修饰、转移、步行、上下楼洗澡、用厕、大小便控制、等共10项,得分越高者则ADL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康复治疗后,予个体化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总和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3 讨 论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如果下肢骨折后未给予及时有效的关节复位和手术治疗可在临床上导致一系列肌肉骨骼系统并发症。若下肢骨折患者肌肉完全失去活动能力, 2 d左右患侧肢体肌肉就开始发生萎缩。所以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及早手术或关节复位、有规律进行肢体功能活动的康复治疗、系统训练,能有效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和防止机体肌肉、韧带和关节囊挛缩,维持肢体活动性,维持和增强肌肉的张力,避免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等并发症发生。

个体化康复训练是依据患者自身的体质、骨折情况及临床操作实际由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协同完成的一种临床治疗模式,是由原来的患者被动恢复转变为以自身自主训练为主的临床治疗理念。临床上为了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常采取一系列的临床康复计划,如按时活动肢体关节、按摩患者肌肉组织以及踝泵训练等物理疗法,通过上述治疗模式,能显著改善患者骨质及骨旁肌肉的生理代谢,为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奠定基础[8]。另外,个体化康复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其对抗疾病的自信心。研究表明,个体化康复训练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从而大大减少患者因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对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提倡由专门的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下肢肢体肌肉和关节的功能康复训练,逐渐由关节被动运动过渡到关节主动锻炼,最后摆脱助行器的帮助,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9]。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术肢部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训练的时间和内容,同时应避免过早、过度或不当的锻炼影响肌肉与关节的恢复。临床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恢复术侧肢体功能活动,为其重新回归社会创造条件[10-11]。因此,医护人员应让患者及家属知晓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并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出院计划,以便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推拿、按摩、揉搓、拍振等传统康复方式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康复训练措施。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周的康复训练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术侧肢体的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12]; 术后第2周的目的在于加强动术侧肢体的运动幅度,改善关节主动、被动的活动范围;术后第3周,借助下肢功能锻炼器辅助进行关节持续被动运动[13-14]; 术后第4周,重点加强术肢的主动运动,锻炼术侧肢体的承重力,恢复术肢肢体功能;术后第5周、第6周,锻炼术侧肢体的主动运动,恢复肢体负重能力;出院后进一步提高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加强行走步态训练,增加术肢关节活动范围、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显示,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总和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快速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1] 李冬梅. 膝关节镜手术康复锻炼指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0): 72.

[2] Driscoll S W, Giori N J.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J]. Rehabil Res Dev, 2009, 37(2): 1792.

[3] Rajgopal R, Martin R, Howard J L, et 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super-obese patients[J]. Bone Joint J, 2013, 95(6): 758.

[4] 张先棠, 李茹, 石秀峰.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7): 1149.

[5] 钱莉.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11): 1572.

[6] 郭玉香. 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功能锻炼的护理观察[J]. 甘肃医药, 2012, 31(6): 473.

[7] 覃月彩.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CPM的应用时机分析及护理[J]. 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8): 83.

[8] 徐刚. 58例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1, 20(6): 1135.

[9] 卢世璧, 王继芳, 王岩, 等主译.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 第10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694.

[10] Postel J M, Thoumie P, Missaoui B, et al.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ompared with intermittent mobiliza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Elaboration of french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Ann Rea Dapt Med Phys, 2007, 50(4): 244.

[11] 苏瑶瑶. CPM机被动锻炼对股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22): 2442.

[12] 陈春丽, 李松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0): 1648.

[13] 高敏, 张彩云, 王小娟, 等. 持续被动运动活动器促进下肢手术后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9): 703.

[14] 江莉萍, 郑玲娣. 康复训练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2): 143.

猜你喜欢

个体化康复训练肢体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