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习的技巧
2014-08-30崔放成
崔放成
摘要: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典范,因为他们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就业前的导师,是为学生解惑释疑的先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技巧。
关键词:学习的针对性;方法;深度
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工作能力,准确地判定社会发展动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多做贡献。反之,则是碌碌无为。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耄耋之年,其间要经历人生的很多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学习都将永远伴随着你,不管你是位高权重的伟人,还是“锄禾日当午”的农民,学习是永恒的。那么,学习要掌握怎样的技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学习要有针对性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曾有人从陶冶情操的角度这样阐述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塑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些伟人、名人不但阐明了读书的益处,而且强调了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书,对我们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是不是就要将所有的书都读一遍呢?这既不可能也做不到。因此猎取知识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职业的特点、性质、要求等去选择性学习。如从事金融工作的就得钻研经济学等专业书籍;从事教学的教师就得朝着所担负的课程方向发展;立志从事烹饪的人就得精于学习烹饪技术;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必须精于自己的专业,多读一些与提高技能有关的书籍等。从事的职业不同,就有不同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因而学习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扎实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
二、学习要讲究方法人们在学习时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并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努力,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的知识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人通过实践后总结,在早晨读书或默记,效果特别佳,这是因为早晨人的记忆力特别强以及空气新鲜。也有人认为一本书读三遍(第一遍是粗读,第二遍是细读,第三遍是精读)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我在课堂上观察发现,有的同学上课时很认真,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黑板,规规矩矩,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可到测验的时候成绩却不理想,甚至还比较差;另一种情形是,有的学生上课时只听教师强调的重点、难点,认真做好笔记,课后复习也不多,一旦到考试时,成绩很不错。同样是上课学习,可效果就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了。只知道通宵达旦地学习,就连吃饭时间也搭上,从不放过任何一点时间,酷似学习特别用功的人,这种学习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但学习效果如何就有待商榷了。我们知道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人的脑子也是要休息的,如果长期如此,会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甚至使人崩溃,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宜倡导,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适合个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习要讲究深度我们要做到博学多才,就必须发扬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或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只有具备“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才能做到只进不退,收到抓铁有痕的效果。作为教师则应成为学习的典范,因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是学生就业前的导师,是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先生。教师所面对的受众是一群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学生,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技巧、适应社会且能安身立命的真本领,要使学生走入社会能占有自己的份额,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为社会、为家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拓宽知识面,掌握新的技能,以知识的阳光雨露浇灌求知者的心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钻研教材,不能只求一知半解,而应该吃透书本的精华,把握好重点难点,将重点难点讲深讲透,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所以,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还应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切不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君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综上所述,以上的学习技巧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已,必须因人而异。为了祖国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败,我们就应该以“吃得苦中苦”的精神坚持学习、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特别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更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做好随时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