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的缺失
2014-08-30徐海涛
徐海涛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研究者更加关注对于学习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缺失的研究。情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而网络的时空特性限制了学习者的情感。本文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情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缺失;探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正改变着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网络教育以其共享资源丰富、不受时间限制、互动交流开放以及发表言论便捷,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随着网络教育的实践推进,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其中,由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处于分离或中断状态,很多学习者没有了归属感,很容易缺乏情感交流,导致学习者没有了竞争和评价意识,学习动机大大下降。因此,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情感交流的缺失成为目前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情感缺失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缺失的原因1教育观念
目前,网络教育观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观的映射,表现在单纯地追求认知的发展,以忽视学习者情感培养为特征的唯认知理论和唯理智主义在教育中得到普遍的认同。这样必然造成“科学主义逐渐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指导地位,在它的指导下,教育的情感层面日渐衰竭”。这种唯认知理论和唯理智主义教育观主要表现为:
在教育目标层次上: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的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重视的是怎样传授知识,如何提高人的智商,而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情感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就被削弱了。
在教育内容层次上:因为科学所关注的核心是事实,所以把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技能作为主要的教育和学习内容,而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都成了附属的东西。这样使得培养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并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的自信、自强、自理、自立、自律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情商教育被轻视了。
其实,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前者包括感觉、知觉和信息分析以便理解,后者包括感知觉和情绪驾驭以便获得感受与评价。现代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不能是“偏重了一半,却牺牲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是偏重认知、忽略情感,或强调科学、忽略道德的教育。
2教育实践的简化
教育原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由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决定的。但目前现代教育趋于信息技术化,现代教育技术因其起步迅猛、发展压力过大(很快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故而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放到了技术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资源开发和效益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将教育简单化:将教育简化为教学,将教学简化为知识传授,甚至将知识传授简化为考试辅导。这样一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必然在教育中淡化,从而使教育原本复杂的工程变得简单化了,原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关怀变得肤浅了。
3交互在网络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交互性强是网络教育的特色之一。但交互却不能保证学习者对学习感兴趣,就像去图书馆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会学习一样。面向不会说话的计算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情感交流也逐渐虚谈。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给学习者带来刺激,但同时也使学习失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觉和判断能力,甚至引发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教育的交互活动未必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帮助。其主要原因是对教育应有的直接指导作用的策略和方法的缺乏,包括教育内容的交互、学习策略的交互、对学习者进行精神上的支持等。
总之,目前网络学习环境在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上显得不够友好,学习者面对的是没有情感、枯燥、生硬与被动的数字和符号,人与人之间缺少面对面的相互交流。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心理与价值观等,必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差异。这一切都无法从本质上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无法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环境,无法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成自我实现。
二、网络学习环境中情感交流缺失的对策以上表述说明,情感缺失在意识上和行动上都有所表现,所以网络学习环境下,要解决情感交流的缺失,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要重视情感关怀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作用,并给予学习者足够的情感关怀。
1情感关怀的必要性
(1)注重情感关怀是素质教育的需求。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无疑,网络教育能够为这种转变很好地服务。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对完整、健全的人格的追求与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要完成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就不能是只顾认知而不理情感的教育,因为教学既是一个知识传输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2)注重情感关怀是教育科学的需求。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并可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正面的组织或负面的瓦解的效能,所以,注重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怀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积极性情感,建立正面的、促进性的情感动力,以期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组织效能。
(3)注重情感关怀是网络教育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优秀教师能够注意情感的诱发、情感的反馈以及情感的融入,从而使得一堂课上得令学生“激情涌动”“欲罢不能”,然而网络教育由于没有现实中教师的参与,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方面较为欠缺。因此,不能忽视网络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在网络教育中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技巧来进行弥补,从而使学生“学习时有波澜,学习后有余音”。endprint
2网络教育情感关怀的措施
使网络教育充满情感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仅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处理的层面上来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处理仅仅是从认知的维度来进行的,在此,我们主要是从情感的维度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关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从蕴涵情感因素的维度来看,可将教材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显性、隐性、悟性和中性情感因素教材。显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象材料等能使人直接感受到情感的教材。隐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不含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的教材。悟性情感因素教材是指教材中不含有显性和隐性的情感因素,但却含有引起情感的某种因素的教材。中性情感因素教材则指不含有情感因素的教材。对于这四种情感因素的教材,教学设计者在处理内容时要相应地运用展示情感、发掘情感、诱发情感和赋予情感的策略。
在网络教材的开发中,我们要积极地调用一切有效手段,对原有的文字性的教材进行重新编码和处理,具体可以这样来做:
(1)在网络教材设计与开发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科学的理论如传播学、心理学,特别是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现代教学应尊重人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将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教学游戏、解决问题、积极反馈等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勇敢、自信、自尊、自强、同情、仁爱、正直、诚实、刻苦、有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和健康人格。
(3)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在教材处理时采取角色扮演、巧妙提问、设置表达情感的环节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借助CSCW(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构建协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与他人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作。
(5)对于显性情感因素教材,采用展示情感的策略。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整合技术,用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出来。
(6)对于隐性情感因素教材,采用发掘情感策略。教学设计者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教材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对教材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运用生动形象的视听表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引发情感。
(7)对于悟性情感因素教材,采用诱发情感策略。教学设计者对教材中所体现的善恶美丑进行适当的评价,将对善恶美丑的褒贬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8)对于中性情感因素教材,采用赋予情感策略。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将看上去似乎平淡的、枯燥乏味的、简单的、教条性的内容,与奇异现象、生动事例、未曾接触过的领域、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未来事业等链接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不可思议的事实、教材中所蕴涵的趣味性、深刻内涵和实用价值,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琢磨、领会的学习兴趣,同时掌握学习的要义。
总之,网络教育能给认知学习提供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它在情感学习方面的教育却有所欠缺。因此,网络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情感关怀”应该成为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刘景福,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中国远程教育,2001(6).
任瑞仙.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开放教育研究,2004(3).
沈洁,陈家麟.利用情绪生成心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王文胜.现代化教学环境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