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的“平仄”
2014-08-30范海平
范海平
摘 要: 节奏犹如人体的脊柱,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学好音乐、唱好歌曲的重要前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措施、钻研教材,整体统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节奏 平仄 学练 温故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节奏。因此,初中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非常重要。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节奏、韵律通常是与之协调一致的。人的情绪起伏变化、生命活动的节律,在音乐表达中会以欢快、轻松、昂扬、舒缓、沉滞、急促等节奏韵律变化完美体现。所以音乐的节奏与情感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是情感内容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下面笔者谈谈人教版七、八年级节奏教学中的做法。
一、平与仄——了解节奏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学生心中,都会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收获。正是由于音乐的这些特点,注定了“多听”是学习音乐的好方法。而节奏作为重要的音乐要素之一,是教学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下列罗列教材中普遍出现的节奏型。
1.常见拍子
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基础,对常见的2/4、3/4、4/4已耳熟能详,课堂中强调在正常规律中每小节第一排为强拍。
2/4,强弱规律为强、弱,总体比较有力,这样的节奏适合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二三四歌》、《婚礼进行曲》等带有行进步伐的曲子,或像《鳟鱼》、《打支山歌过横排》、《老鼠娶亲》、《雨打芭蕉》等较激进的歌曲或乐曲;
3/4,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总体感觉比较柔和,有圆舞曲风格,适合比较柔和抒情的曲子,如《雪绒花》、《大海啊故乡》等。
2.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切分音节奏、三连音
前八后十六(X XX),八分音符在前,两个十六分音符在后,听起来是先慢后快的效果。
前十六后八(X X X),两个十六分音符前,八分音符在后,听起来是先快后慢的效果。
这两种节奏型在某种程度上都比较密集型,如《天路》、《无锡景》等。
切分音(X X X/X X X),中间长、两头短,在力度关系中改变原有的强弱规律,中间长音力度较强,这种节奏给人以极近的感觉,如作品《青春舞曲》、《凯皮拉的小火车》等。
三连音,将1拍、2拍或4拍三等分,在乐曲进行时给人以“错位”、不稳定的感觉。如《东方之珠》、《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中出现三连音。
3.弱起
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教材中《长江之歌》、《红河谷》、《我的祖国》、《我们是冠军》、《鹦鹉》等作品均为弱起作品。
在七年级教学中带着学生学习,每一次的学习都会带着学生唱谱、划拍子,在八年级中则要求学生自己识别甚至演奏弱起小节。
二、学与练——学习、练习节奏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兼作曲家卡尔·奥福主张音乐﹑动作﹑语言三者密不可分,称为基础音乐。它们共同的要素即节奏,因此音乐教育应开展节奏教学。下列就简述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1.看谱划拍子练习
(1)跟琴、跟音乐划拍子
根据拍子的指挥图示进行打出基础牌子,从划拍子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线的变化及作品情绪的变化。
(2)弱起小节练习
弱起节奏的运用在作品中比较多,利用唱念、划拍子相结合,在老师的带动下很快就能掌握。如3/4拍作品,从第三拍起,学生手划指挥图示,口中念“一、起”,然后在第三拍唱谱,这样既简单又清楚。
2.唱念节奏(打节奏)——模仿练习
音乐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是口传身教的模仿练习,其中节奏的掌握亦是如此,利用作品中的节奏模仿打节奏,或者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与作品相符的节奏,进行学习、练习。如《青春舞曲》鼓点节奏,x.x x x x x x x x||学生跟老师打节奏,然后再投入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新疆手鼓节奏的特点和新疆节奏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3.律动——动作、游戏练习
在初次分辨、感受作品时,老师可以加上肢体动作以提醒,如在听赏湖南民歌《龙船调》时,我加上划桨的动作,在动作的提醒下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景及情感。
三、温与故——巩固、创新节奏
节奏,并不是在某一个环节或某一节课就能完全掌握的,需要反复、经常地练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做到了然于心、熟能生巧。
1.重复练习
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中的手鼓节奏“X.X X X X X X X X”,增强歌曲的弹性、活泼而富有朝气的情绪,将民族特点表现得淋漓精致,节奏练习是本节课重点。教学中,在初次欣赏歌曲时老师将此节奏打出,将之融入歌曲,学生对此初步了解,一定程度提高对歌曲的兴趣;学唱歌曲后,单独学习、分析节奏,多次练习后,加入音乐、学生演唱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既掌握节奏,又掌握作品。
2.复习、回忆、比较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学习亦是如此,做到温故而知新。弱起小结,七年级了解,八年级理解,七年级跟着老师打出来,八年级自己准确表达出来。当然完美地把握知识点,是在一个个作品练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回忆——实际上在教学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段,如民歌中的倚音、波音、滑音等,学生在回忆学过的作品后可以自己得出结论。如装饰音,在中国民歌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强化民歌的地域风位,学生在回忆中可以借用。
比较——同一作品、同一段落进行速度变化比较,感受到同一节奏不同速度下不同情绪表现,如将《青春舞曲》等欢快作品放慢速度演奏、演唱,就会变得昏昏欲睡、了无精神;同一首作品不同段落进行比较,可以感受到节奏变化而带来的情绪变化,如《小河的呼唤》后半段速度越来越快,表达情绪也就越来越高涨;不同作品中的同一节奏进行对比,可以体现不同作品相似的情绪。
3.创意练习
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学好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质,创造性思维、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兴趣着手,在课堂中更好地插入学生自己编排的作品,在编排时将所学的节奏、旋律安排在内是将节奏学好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了解并掌握节奏是学好音乐、聆听音乐的基石。在音乐作品欣赏中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在音乐的情感起伏中感受节奏;训练中加入灵活多样、有趣的活动;体态律动的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过程中不认为枯燥乏味;在关注作品情感变化时,多注重作品中节奏的新颖、个性的一面,并使节奏与各音乐元素、内容、情感等相统一。
音乐的节奏、音乐的律动与我们的生命相和谐,所以为了更好地从音乐中感受美、感受律动,就必须刻苦练习和掌握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