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例研究及教学建议
2014-08-30付琛琛
付琛琛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是中学语文教材一直保留的传统篇目,也是为历代诗人仿拟最多的短文之一。对《陋室铭》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既有研究者的文本解读与质疑,也有一线教师相关的教学处理。本文拟通过对《陋室铭》这篇课文不同教学视角的梳理,为一线教师讲授该文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我们该如何确定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认为要“根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①黄厚江老师指出“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②我们认为,《陋室铭》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从读入手
从“文言”的角度看,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是学习文言,“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③,不重视读,而只进行字词的训练和语法的识记是不可取的。
《陋室铭》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从“文章”的角度看,它有实用功能:言志载道。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中国文学优秀散文作品,融精炼的语言和考究的结构于一体,“读”是进行文义理解的重要手段。
从“文化”的角度看,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达着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志趣,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面,“读”也是体验文章情感的重要途径。
1.读对字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如“陋”、“铭”、“鸿”、“儒”、“馨”、“牍”等字音。读准句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推敲文言词句,消除文言文词句语义带来的阅读障碍,如“名”、“馨”、“案牍”、“鸿儒”、“白丁”、“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等。
2.读出节奏与韵律。“文言文注重音律,往往从音律的要求出发增删、选弃字词”④,初步感知课文,我们可以从音律入手。《陋室铭》在句式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参差并用,错落有致,在词性、句式、平仄声调上都两相对仗。《陋室铭》是一篇铭文,在声韵上押下平声“九青”韵⑤,“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逢双句押“ing”,这8个韵脚贯穿全篇,一韵到底,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且有一种回环之美。全文共有17个短句,四言句共6句,按“一三”或“二二”划分,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何陋/之有”;五言句共7句,按“二二一”或“二三”划分,如“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南阳/诸葛庐”。三言句“阅/金经”,六言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读出层次,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结构的理解。《陋室铭》可分为三层来解读,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在读这一部分时,读完前四句可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两句,目的是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在读“苔痕”这两句环境描写时,要读出美感;交友与生活情趣这部分是虚写的文字,读的时候语气应该轻一些,有韵味一些。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在读“南阳”两句时,要读出典故的感觉,最后一句要用反问而又肯定的语气来读。
4.读出情感。这里的情感包括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感悟。在这一环节“读”之前,要明确这篇课文的基调,我们可以通过平仄来初步断定课文的基调。《陋室铭》全文押平韵,一气呵成,给人以“娓娓道来,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篇文章是刘禹锡被贬时写的,可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完全没有消极悲观的态度,最后引孔子的话更是完全打消了悲观情绪,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朗读时学生可以想象画面,如读“苔痕”两句时,“绿、青”二字会让人生出赏心悦目、喜悦之情;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这几句时会生出悠闲自得、怡然自乐之情,在读“南阳诸葛庐”几句时的感情应该是与圣贤仁人志趣相投的自豪之情。学生带着想象和理解,必会读出作者之情和个人感悟的。
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就是“读”,教师要给学生的“读”做有效指导,不仅是听名家读,还要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不仅有齐读、自由读,还要有个别读、竞赛读、学生评读、教师评读,但不能过分追求美读。这样学生才能读对文言文的字音与句意,读出节奏与韵律,层次与情感来。
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串讲的方法,教师句句翻译,学生句句落实,这样学习文言文让学生和老师都苦不堪言。我们并不完全否定串讲法,但是一味采用串讲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不可取的。
1.对字词的理解
王荣生教授认为要“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⑥。对于那些注释里有的、古今意义一致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字词,比如在《陋室铭》里,如“铭”、“馨”、“名”、“劳形”“鸿儒”等,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陋”、“白丁”、“金经”、“素琴”这些历来备受争议的字词,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多种意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意义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中,体悟作者感情,如“陋”,除了译为“简陋”,还有“僻陋、偏陋”的意思,选择后者就更能体会出刘禹锡身居隐僻的居室,心系天下,高洁伟岸的情操。对于“上”“入”这两个词就不能停留在浅层的意义上,这两个字将静景活写,室外青苔滋长到台阶上来,草色青青引入到门帘也是碧绿一片,不仅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还体现了刘禹锡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心态平和清净,人与自然合一,既有精神又有情味。教材对这类字词往往不作注释,而这些字词正是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的线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炼字深入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和翻译。总之,教师在对待文言字词时,该放手要放手,该牵线要牵线,该深入要深入。
2.对句子的鉴赏
翻译只是学生鉴赏句子、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意象和修辞的角度鉴赏文言文语句,做到既能弄懂文字的含义,又能弄懂文章的含义。《陋室铭》一文仅有81个字,言简意赅,寓意幽远,将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会有偏颇,难免会丢失字里行间作者传达的情意。这81个字中含有大量的意象,如“山、仙、水、龙、金经、素琴”等,作者运用了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类比的手法将这些意象贯穿起来,托物言志,为作者抒情达意服务。分析好句子就不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两句,用了对偶的手法,两句意思相互补充,相互衬托,句句用字不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和草色是有季节转换的,容易使人联想到荒凉、衰败,但一“上”一“入”,就赋予了植物动感和灵性,“苔痕上阶绿”暗喻了作者恬淡的心境,“草色入帘青”折射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考究文章的布局
《陋室铭》起首三句构成本文的第一个层面,作者紧扣一个“陋”字,用比兴的手法烘托出陋室之馨,用“山、水”为陋室增色,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文章的第二个层面,先写陋室外观描述,再写主人的人际交往,最后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虽句句写陋,却处处意雅。文章的第三个层面,以南阳诸葛、西蜀子云和刘禹锡自比,以“庐、亭”和“室”自比,又以孔子的话作证,增强了文章的主题的权威性,全文紧扣“陋”字,却让我们感到“陋在何处?”全文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寓意深远且含蓄。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文,考究文章的结构,我们认为也可把它看作为一篇特殊的议论文,文章开头立论,中间部分用论点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处得出结论,只不过这个结论让我们出乎意料却又意料之中,文章事中见理,景中显情,既赋有意韵又含有哲理。而对于作者表达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我们又可以视它为一首通过“陋室”这一意象彰显主人淡泊高雅的生活抒情诗。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深入到文章,通过对文章文体的不同定位,来了解文学的多样性与共性,逐步渗入到精神文化层面。
四、通过学习活动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统一
在理解字词、鉴赏句子、把握主旨后,不能认为已达到全文教学的终点,还要设计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比如设计一场小型辩论赛来讨论文章中是否含有作者的消极情绪,或者是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在当今社会是否可取等问题,通过辩论赛了解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辩论结束后,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立场写一篇小议论文,这样就把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再比如,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自主阅读刘禹锡的诗歌,进行情感对比;也可阅读陶渊明、范仲淹的文章做相关的思想类比。让学生由读“这一篇”到读“这一类”,将这一篇读“厚”,读“好”。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
②③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④李冰燕:《从音律入手正确理解文言字词》,《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16期。
⑤王力:《诗词格律概要》,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⑥王荣生:《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9期。
[作者通联: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