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复读生作文瓶颈的策略探讨
2014-08-30钟斌
钟斌
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复读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有着较应届生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在动力也比较强;另一方面,他们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人语文基础又比较薄弱,而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就是长期的积累,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作文教学,更是挑战中的挑战。
一、思想和作文立意上的沉郁及其突破策略
复读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挫折之后,心灵多少会留下程度不同的创伤:看到春天,就感叹青春的苦短,时间的流逝;看到夏季,就感叹骄阳似火,暴风雨的残酷无情;看到秋季,就感叹落叶的飘飞,人生的萧瑟;看到冬天,就感叹万物的沉寂,人情的冷暖……总之,十几岁的年纪,他们似乎承受了太多的沉重。面对此,教师需要积极的介入,但单纯的道德说教,作用常常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令人反感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依靠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心态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在作文审题训练中,我们通常用于指导学生立意的三种思维就是顺向思维(肯定材料中的论点),逆向思维(否定材料中的观点),辩证思维(理性思辨地对待材料中的论点)。这三种思维形式可以让复读生们体会到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并逐步认识到多元化的世界中,人在困境中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多么重要。这样,即使全世界绝望海,自己心中都会有一个希望的彼岸。
在具体的立意指导中,我们还可以在思维上给学生一条由小到大的思维轨迹:抒写个体人性的美好——抒写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抒写个体与群体(团队、国家、民族、社会、全人类)的关系。并且在立意上还可以确立一条道德底线:不挑战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并尽量使立意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这是一个文人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这样,时间稍久,学生的心态也会晴朗起来。
二、语言上的匮乏及其突破策略
语言的匮乏是不少复读生作文的一大难点,解决它的关键是积累。一般认为语言积累非短时之功,这主要是“积累”这个概念过于宽泛、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果能够找到一条有效的积累途径,语言积累在短时间内也是可为的,而文学意象积累就是这样一条途径。
文学意象有较强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这两性是文学性的主干。因此,利用好学生周围的资料,不断地积累文学意象,是复读生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1.通过教材积累意象,从而丰富作文的语言
教材是复读生较为熟悉的部分,一般在备考复习时也需要对部分篇章做温习和归纳,这时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在每篇文章中为自己选择3~5个喜欢的文学意象。积累多了,作文的文笔也就不同了,请看下面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
傍晚,我独自漫步在这幽长的石板路上。空中挂着一轮满月,给路上的一切披上了薄薄的轻纱,晚风吹拂,道路旁的白杨树婆娑起舞,沙沙的树叶声像是外婆的轻语……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到处一片寂静,惟有夏虫在不知疲倦的鸣叫,仍不能打碎我心中的宁静,徘徊在这充满回忆的石板路上,一条满是外婆和我的脚印的石板路……突然,又拂来一阵清风,似外婆呼唤我的乳名。
这段文字就是由教材中的几个主要的文学意象支撑起来的:“石板路”源自《雨巷》,“满月”、“轻纱”源自《荷塘月色》,“白杨树婆娑起舞”源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夏虫”源自《再别康桥》,“乳名”源自《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就是文学积累的自然流露。
2.通过试卷积累意象,从而丰富作文的语言
作为准备二轮上“战场”的高考“斗士”,试卷是复读生再熟悉不过的了,但一般情况下,试卷在老师评讲完了也就“寿终正寝”了。这里我提出一个“试卷多元开掘”的概念。这里的“多元开掘”,其方向之一就是从“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句子仿写”中提炼意象,以备作文运用。如下面的片段:
一缕傍晚时分的烟云萦绕在残阳边,远山苍翠,近处黄沙古道,行客步履匆匆……
这里的主要意象是“苍山”、“烟”、“残阳”、“黄沙”、“行客”。它们来自一次考试中诗歌鉴赏题——《春日秦国怀古》的最后两联: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3.联系生活,梳理头脑中已有的文学意象,从而丰富作文的语言
复读生的生活虽然是“三点一线”式的,但也不妨引导学生抬头看看蓝天和云朵,远眺一下郊外的山,俯首看看路边的花。这不光会放松一下心情,也可以润色作文的语言。如:
雨淅淅沥沥地从春天的云朵中飘落下来,早起的燕子在刚刚吐出嫩芽的枝头呢呢喃喃,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草的清香,近处是关不住的满园春色,而远处的田野则是绿色的海洋,我走在雨中泥泞的小路上,又似小舟在绿波中荡漾……带着今天的第一份微笑,我把春暖花开写进了薄如蝉翼的时光里。
这段文字里的意象来自生活,小作者是沿着从上往下的顺序提取生活意象并展开的:云朵——燕子——嫩芽——泥草——海洋。其语言的新鲜、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秘密全在这里,更可喜的是这种语言是短时间可以学会的。
三、写作思维的狭隘及其突破策略
考场作文很大程度上要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似乎又是一个难为的“无米之炊”。其实,思维的品质是思维方法运行的结果,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将思维的品质同思维方法联系起来,抽象的提升思维品质就变得具体而有可操作性了。这里提出三种思维方法,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条思维轨迹,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时间久了也许它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离开了一些方式方法,学生的写作可能根本就无从下笔。
1.让学生尝试创作思维在空间上展开,即当作文写到某个意象时,从空间上着手,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意象引入,通过多个意象的组合,共同构成新的审美对象,此谓之空间组合思维。
如:写到“蘑菇”,运用空间组合思维,引入意象“山林”“小伞”“雨”“空气”等,这时语句就会变成“一阵新雨过后,山林里空气清新,一朵朵蘑菇像小伞一样……”
这一组文字从思维的轨迹来看,其特点是在空间上将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仅文字美,在思维上也十分简单易学,是提升学生作文层次的捷径。
2.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思维在时空组合上展开,即当写到某个意象时,思维从时间的维度上展开,去寻找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意象,然后再进行意象组合,构成写作文本。此谓之时空组合思维。
如:写到“落叶”,在时间的维度里我们可以想到“秋天”、“夏天”、“春天”、“第一”,这时的落叶就成了“秋天里飘飞的第一片落叶,它被春日的暖阳照耀过,被夏季的初雨洗涤过……”
这是一组在时空上组合起来的意象,其目的是润色语言。虽然它在思维上有一定的抽象性,但用于作文层次的提升,效果却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作文思想立意的升华上,作用更大。如:
由“脚下的土地”想到“远古时期的土地”,再想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劳作过的土地”,最后想到“这是一片曾经溶解了我们祖先的土地”。这时文章的厚重和深意一下就凸显了。
3.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思维在主客观组合上展开,其特点是,不论此前作者的意象展开如何,组合如何,最后都归于主观,此谓之主客观组合思维。如:
一群远飞的大雁消失在天的尽头,也带走了我一颗飞翔的心。
这种主客观组合的意象是一种极佳的抒情模式,常常在文采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明白了其思维特点之后,其可操作性也十分的突出。
四、写作动力的不足及其突破策略
解决学生习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需要教师的积极评价,二是要让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技能。在评价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作多角度的评价,如总体优秀的、立意较好的、材料论据优秀的、文采突出的、书写工整的等等,尽可能扩大表扬的面。同时,也要不吝惜打高分、打满分。这里我更看重的是,打高分和满分以后学生的积极地反应——得了高分和满分的人会有更强的写作动力,没得到的也会积极争取。评讲的范文我们主要选择那种学生可以模仿的,通过此举可以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按要求去做,50分以上的作文,你也做得到。
不过,分数带来的动力是外部的,最好的写作动力来自于运用写作技巧表现思想的过程,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王道”。
[作者通联:四川德阳中学]